宣政殿
唐长安城大明宫宣政殿
宣政殿是唐长安城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是常朝殿堂,地位仅次于其南的外朝正衙含元殿,其北是内朝紫宸殿
宣政殿位于含元殿正北300米,两殿之间有宣政门。据钻探得知,宣政殿殿基东西长约70米,南北宽40余米。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宣政殿遗址所在的唐长安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作为中原地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
大明宫宫内分三个区域,依各区域的功能又分为前朝和内庭二部分,前朝包括外朝、常朝及内朝三殿。外朝是宏伟高大的含元殿,重要的国家庆典都在此举行。中朝是宣政殿,位于含元殿之北。是皇帝平日朝见群臣、听政及举行朔望册拜等大典的地方,也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内朝为宣政殿之北的紫宸殿,是内朝议事之处,也是皇帝生活起居的内宫性质的殿堂。
宣政殿前130米处为3门并列的宣政门,东西则有横亘全宫的第三道横墙。东廊之外为门下省、史馆等,西廊之外为中书省、殿中省,都是中央官署。宣政殿四周有廊庑围成宽约300余米的巨大殿庭。
宣政殿作为常朝的殿堂,是大明宫中轴线上三座主要朝廷主殿的核心,唐朝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影响历史进程的诏令,都是从这里策划和发出的。此殿的主要使用情况如下:
一、望朔受朝
皇帝御宣政殿受朝,是经常的活动,它是望、朔视朝。
二、常朝
平时的常朝听政,并非每天都有,一般是皇帝和宰相根据情况决定几天一次朝会。
三、皇帝亲躬
皇帝亲躬的典礼、仪式多在宣政殿举行,庆典结束后,一般都是登大明宫丹凤门楼宣布天下,并宣布大赦令。
四、传授国玺及新帝即位
在宣政殿也举行过太上皇向皇帝传授国玺及皇帝即位仪式的情况,诸如:至德二年十二月,作为太上皇的李隆基,在宣政殿将国玺传授给肃宗。翌年元旦,玄宗又在宣政殿册肃宗尊号“光天文武大圣孝感市皇帝”。
五、进行殿试举人
皇帝经常在宣政殿进行殿试举人,例如:乾元二年(759年)五月,即位未久的肃宗,在宣政殿对“文经邦国”等四科举人进行御前殿试。
六、读时令
读时令之礼创始于魏晋时期,即每年的立春立夏大暑立秋立冬五个节气,都要在御前读时令。节日这天,皇帝升御座,身穿与节气相应的服装。尚书令以下各就其位,尚书三公捧着时令宣读。唐时仍有沿袭,但是不那么严格了。
七、每年五月一日大会群臣
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至朱见深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会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
八、接见番邦使节
例如,贞元四年(788年)十一月,德宗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回纥汗国的两位公主及宰相。
遗址
宣政殿,位于含元殿正北,相距300米。据钻探得知,殿址东西长近70、南北宽40余米,殿址两侧亦有东西行的宫墙,与含元殿的形式相同。此殿址的两端,已被后来掘土扰乱,所谓东、西上閤门的遗址,未能寻得,可能已被破坏无存。
宣政殿以南至含元殿之间的一段底层扰乱的较甚,有的遗址只存片段的夯土,已看不出形制。在宣政殿南130米处,有些小片的夯土基址,但多已断续不接,疑宣政门址或在此处。
西侧的底层保存较好,还有南北向的夯土墙(宽2米左右),向南直与含元殿西侧的宫墙相接,沿此墙的东边并有小型夯土基址多处,所谓月华门及宣政门西侧的“兴礼门”(或作齐礼门)等可能即在此墙之间。在含耀门的东侧100米,南距含耀门之墙10余米处,有南北长205、东西宽95米的长方形围墙一周,墙宽2米多,在东面中间有一门,围墙内的地面下有大量的乱砖瓦,在断崖处并露出柱础石数块。从所存的砖瓦及柱础来看,此处是一宫院的遗址,探得的墙即宫院的围墙,其属何殿尚难确定。
含元殿与宣政殿之间的面积很广,有很多地方还未钻探清楚,据文献记载,日华门以东有门下省、史馆、弘文馆、少阳院及昭德寺等。月华门以西则有中书省、命妇院及亲王待制院等。这些殿址尚待勘探。
目录
概述
历史
遗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