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又称宏观经济核算体系,是一套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方法和指标体系。这套体系旨在通过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量化分析,揭示生产、分配、交换和使用等环节间的内在联系,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国际上存在两大核算体系:国民账户体系(SNA)和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中国自1992年起逐步转向SNA,并发布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意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提供了统一的核算标准和规范,而且构建了一套全面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这套数据体系通过一系列经济总量和细分部门的数据,系统地描绘了经济循环的全貌,以及各部门在社会再生产中的角色和互动关系,成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的重要依据。
其他体系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是由苏联创立的一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曾广泛应用于计划经济国家。该体系以物质产品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核心,涵盖农业、工业、建筑、交通等多个物质生产部门,采用平衡法进行核算。随着市场化改革,一些国家已经放弃了MPS。
国民帐户体系
国民帐户体系(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核算体系,最初由英国提出并在全球推广。SNA采用了全面生产的概念,涵盖了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包括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和使用,并注重资金流量和资产负债的核算。SNA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基本概念
常住单位
常住单位指的是在中国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这些单位在中国的经济领土内开展经济活动,并且通常有一年以上的历史。无论是法人企业、住户还是政府单位,只要满足条件,都可以被视为中国的常住单位。
生产范围
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包括生产者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以及生产者自给性生产的货物和服务。服务的生产主要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而自给性服务则有限制。
消费范围
消费范围取决于生产范围,仅包括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自给性服务除外,除非是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的服务。
资产范围
资产范围根据所有权原则界定,包括证券、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及一些自然产生的资产。未有效行使所有权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不属于资产范围。
流量存量
流量指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存量则是某一时刻的状态。流量与期初存量相加形成期末存量。有些流量没有直接对应的存量,如进出口、工资等。
市场价格
市场价格是在市场上买卖双方达成的成交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均属市场价格。生产者价格包含增值税,但不包括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价格则包括这些额外费用。
部门分类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分类
机构单位是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实体。机构单位可分为两类:住户和法律实体。同类机构单位构成机构部门,包括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非常住单位构成国外部门。
产业活动单位和产业部门分类
产业活动单位在同一地点从事单一或主要生产活动,并具有收支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应具备唯一性、单一性和会计核算资料的特点。产业活动单位按主产品同质性原则分类,形成产业部门。
核算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
国民经济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即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时记录,而非实际支付时记录。此原则适用于所有交易,包括内部交易。
估价原则
国民经济核算遵循估价原则,即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按市场价格估价,无货币支付的交易按市场价格或实际成本估价。货物和服务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使用情况大多按购买者价格估价。固定资产存量按现价估价。
作用影响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但不限于:
- 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
- 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依据
- 制定和检验国民经济计划的科学方法
- 微观决策的重要依据
- 影响到中原地区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
- 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声誉
- 经济统计的基本框架
- 协调经济统计数据的重要手段
目录
概述
意义
其他体系
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
国民帐户体系
基本概念
常住单位
生产范围
消费范围
资产范围
流量存量
市场价格
部门分类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分类
产业活动单位和产业部门分类
核算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
估价原则
作用影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