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星野
中国新闻教育家
马星野(1909年—1991年3月11日),原名允伟,后改名伟,笔名星野,浙江平阳人。1931年9月,马星野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学习。1934年1月,马星野获学士。1942年,马星野兼任国民党宣传部新闻事业管理处处长。1949年3月12日,《中央日报台北市版创刊,马星野继续担任社长。1957年9月,马星野任“台湾驻联合国代表团顾问”。1984年4月,马星野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新闻事业杰出贡献荣誉奖章”。中国新闻学者、中国新闻界名人,中国杰出的新闻教育家,一代名师。被誉为“新闻巨子”“新闻王”,与“棋王”谢侠逊、“数学王”苏步青并称“平阳三王”。
个人经历
1909年9月13日出生于平阳县万全区湖岭乡陈岙村(今属平阳县万全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幼承家教,早具文学根底。父亲马敏中治学严谨,母亲吴佩年慧敏贤淑。到了入学年龄,为了便于他上学,全家迁居平阳县城,先后就读于平阳模范小学(今平阳县昆阳镇第一小学)和平阳第一高等小学(今平阳县中心小学)。每年寒暑假则进父亲的求我学塾或五叔的川书院补习。
1923年,马星野14岁时,考入温州第十中学初中部,涉猎文史哲和词曲戏剧等,被推为壁报和校刊主编。当时著名学者朱自清任教于温州十中,正好担任马星野这一班的级任导师和国文教师。朱自清对马星野的作文十分赞赏,平时除在文卷上细加评点外,还个别进行指导,一次在他的作文卷后,引李商隐《宋玉》中的诗句“何事荆台十万家,独教宋玉擅才华”作为评语,一时在校中广为流传。初中毕业后,他升入温州十中师范科,读了一年。
1926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厦门大学。1927年春,北伐军抵达南京,随后设立南京中央党务学校,马星野闻讯与十数位同学同赴应试,揭榜时以第一名被录取。学习期间,经老师介绍,兼任《黄埔军报》编辑。他亦开始在《东方杂志》上发表文章。
1928年,中央党校改名中央政治学校。原党校毕业生有的留下继续深造,有的分配各地工作。马星野留校,被聘任党校同学会总干事。1929年,马星野接任《政治舆论民意》杂志主编。后政治学校教务长罗家伦调任清华大学校长,他看中马星野,携他北上担任校长室秘书,并负责编辑《清华校刊》,并与陶希圣等编辑《政治与民众》刊物。清华园风光旖旎,图书馆藏书丰富。马星野于工作之余阅读不少书籍。正巧,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中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昔日师生,北国重逢,马星野再次得到师长的指导。师生情谊深厚,半个多世纪后,马星野在台湾还著文追忆说:“朱先生是一块美玉,他的一句诗,一夕话,都有值得长久回味的价值……他那温良恭俭让的和平神态,永远使我毕生难忘。”
1930年,马星野留学美国,入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他常利用课余时间了解美国政治动态和民情风俗,撰文寄回国内,发表于《东方杂志》《申报》等报刊。
1934年,马星野密苏里大学毕业,复进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国会图书馆研究半年,于1934年5月返国。同年秋,应中央政治学校之聘,任教于中央政治学校。先于该校外交系讲授《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经营及管理》。
1935年,负责筹建中央政治学校新闻系,出任教授兼系主任,先后达14年之久。
1937年,抗战军兴,马星野随中政校西迁重庆市,在新闻系增设新闻事业专修班。
1942年,兼任中国国民党宣传部新闻事业处处长。其间,曾起草《中国新闻记者信条》十二则,被全国各地新闻记者公会讨论通过采用。
1945年,抗战胜利后,马星野任南京《中央日报》社社长。
1946年当选为“国大代表”,蝉联42年之久,直至1987年因病辞退。1947年,马星野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
1948年出席联合国首次世界新闻自由会议。这一年,国民政府颁给他“中华民国一等景星大绶勋章”。同在这一年,马星野筹办《中央日报台北市分版,次年出刊。
1949年淮海战役后,去台湾,继续担任《中央日报》社长。
1952年辞去《中央日报》社长一职,转任国民党中央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后又调任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第四组主任,主管宣传。
1957年出任台湾当局联合国大会“代表团”顾问。同年,韩国汉城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学位。
1959年出任驻巴拿马共和国“大使”。任内巴拿马政府授予他“巴拿马共和国一等大绶勋章”,五年任满返回台北。 1964年任中央通讯社社长。
1972年当选台湾“中国新闻学会”理事长。
1973年改任董事长,直至1985年。
1984年4月,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他“杰出新闻事业终生服务最高荣誉奖章”。
1985年6月被聘为台湾当局领导人办公室“国策顾问”。
1991年3月11日,马星野病逝于台湾台北,享年83岁。据徐钟佩女士追忆,马星野先生冠盖满京华,最终卒于一个二等病房,挤满房间的台湾新闻界人士莫不哀悼,他一生和浪费及奢侈作战,为了给新闻事业作贡献却节节败退,留给他的只有零落的掌声,却未曾得到马星野先生应有的反应。
主要作品
马星野著有《新闻学概论》《新闻事业史》《新闻的采访与编辑》《言论研究》等教科书和著作。
个人生活
马星野的妻子是辜祖文,他们育有二子二女:长女马少文、长子马上庚、次子马少野、次女马大安。
故土情怀
马星野身在台湾,而心却常系念故乡亲人和师友,多次发表怀念文章。他的父母亲于解放前夕从平阳县迁居温州市。建国后,得到地方政府的照顾和关怀,他的父亲常参加市政协举办的社会人士学习组,赋诗抒怀。20世纪70年代,父母相继去世。马星野闻讯悲痛万分。在《我生之初》一文中写道:“向着大海,陈列水果与清茶,朝西跪拜,哀读祭文……明知父母的魂魄无法飞渡台湾海峡,与我一见,但这是毫无办法中想出来的办法。”此后,每逢清明节和父母的生辰、忌辰,必进行祭奠。
1983年10月,马星野得知吴氏表嫂病逝于上海市,撰写《永怀嫂氏》悼念文章。同年11月,同为温州市籍的南怀瑾从故乡带回一小坛生鱼片给马星野,马星野顿时百感交集,赋《呈南怀瑾先生谢赠鲜味》七绝一首:“拜赐鲈分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传诵一时。
相关研究
王明亮.家长制支配下侍从报人的职业命运——迁台后《中央日报》社长马星野下台原因分析[J].新闻记者,2018,(第9期)。
王继先.民国新闻高等教育的“政校模式”略论——以马星野的新闻教育实践为视角[J].新闻大学,2017,(第5期)。
张宏怡.马星野与甘惜分新闻教育思想比较[J].新闻研究导刊,2016,(第20期)。
王明亮,秦汉从记者到“新闻官”:中国国民党新闻管理者的职业抉择和职业悲剧——以董显光曾虚白、马星野为中心的探讨[J].国际新闻界,2015,(第10期)。
王明亮.“党报”经营的一种探索——马星野主持南京《中央日报》时期新闻实践探析[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第6期)。
人物纪念
设立故居
马星野故居位于万全镇陈岙村,这里飞檐高挑,瓦当齐整,崭新的木柱,撑出一米多长青瓦屋檐。四周花木扶疏,禽鸣婉转,古风古韵扑面而来。马星野故居始建于清末,门厅为三开间单层建筑,进深三柱七檩,明间做通道。两厢为三开间单层建筑,进深七柱。门厅与正厅间为大开井。正厅为五开间单层建筑,进深七柱十五檩。门厅东北地区首建有一口半圆形的古井。西南首有子屋一幢,为合院式建筑,建筑结构大同小异,山墙做法颇具特色。2007年,马星野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马星野故居是马星野一路成长的见证,也是从明末到如今这段历史的见证。
纪念活动
2011年3月12日,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在台北市举办“马星野先生逝世20周年纪念研讨会”。“中央社”董事长洪健昭博士在会上发表致辞,追忆曾担任7年“中央社”社长的“新闻巨子”、著名新闻教育家马星野。
2019年6月26日,时任平阳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周家修率相关工作人员前往万全区开展关于做好“新闻王”马星野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的议案面商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周家修提出希望能结合万全本地马星野故居这一特色,展现马星野先生对我国新闻业作出的突出贡献,打造平阳本土名人品牌。同时,会议就方案筹划、时间部署安排、资金落实等方面进行了商讨,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物评价
马星野幼承家教,颇具文字根底。(平阳县融媒体中心评)
“新闻王”马星野是曾经走出现代平阳县的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温州发布评)
马星野为战时的中原地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他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值得今人永远的怀念和深入的研究。(温州人杂志评)
外部链接
目录
概述
个人经历
主要作品
个人生活
故土情怀
相关研究
人物纪念
设立故居
纪念活动
人物评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