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太初
晚清著名诗人
李太初原名李元,后改名为李元英,太初为字。生于同治元年,逝于同治元年。安徽省蒙城县人,晚清诗人。李太初的祖师爷父名叫李芳谷。李芳谷在当时颇有名气。他学习起居极有规律,每天早起后,先是背诵佛经,然后到郊外锻炼身体,奔走数里方回,然后一心攻读圣贤之书。数十年如一日,使他诗文皆能,尤以米公书法见长,声名远播,远近学子争相投其门下,以求学有所成。(“诸郡学子不惮远道,负从游,皆得有所成就以去。”)
基本资料
李芳谷一共有三个儿子,先前两个儿子因为苦于学业先后病故。李芳谷悲痛之余,不忍让小儿李锡朋继续为功名丧命,便让其弃文从商。蒙城县涡阳县两地皆有其商号,名噪一时。
幼年
李太初出生后,聪颖善记,倍受祖父李芳谷的疼爱,认为长孙是个读书的好苗子,就倾其所能,教辅太初。太初尽得祖父真传,因其性情豪放,不拘小节,在祖所授词章书画之外,钻研经史类古文,希望在科举中获取功名,继承先业。
天有不测风云,正在李太初准备一展鸿图之时,祖父李芳谷和父亲李锡朋先后病故,在涡阳蒙城两处的商号因为无人打理全部倒闭,并遗留下巨大的亏空,将县城内的房产和乡下的田产尽数变卖,也不能还清欠款。李太初无奈,只能靠县学馆中每月发放的月课奖金度日。考取功名之后就变卖给他人,换钱偿还旧债。
商号倒闭后,除了外债,尚有数千元帐目未能收回。李太初差人索要时,却发现欠款者多无力偿还。索要时,欠帐时非常难堪。李太初不忍看到如此尴尬的情景,竟然私自将帐簿销毁。母亲知道后责怪他,他也不以为意。在这种经济状况之下,李太初在收授学生时,贫寒子弟一概免收学费,对那些贫穷有志者更是精心施教,因此,李太初在蒙城县口碑甚好,贫穷聪慧者争相来投,并且成绩突出。一时间,蒙城知名之士多出于李太初门下。
同治以后,清廷一步步走向腐败的深渊。李太初目睹县内土豪劣绅狼狈为奸,十分不耻。然自己是一介文弱书生,并不能改变残酷的现实。于是,他便动员县内名士,成立了诗社,以诗词艺术启发青年,指责县政,褒贬善恶。有志者趋之若鹜,称李太初和社友李小元等为“李氏三杰”,李太初为三杰之首。
李太初的行为触动了官府的利益。土豪劣绅本来就对李太初恨之入骨,正好趁其结社之时,互相勾结串连,对李太初大兴文字狱,诬告李太初图谋叛乱。李太初迫不得已,只好投笔从戎,远离家乡。
从军后,李太初奔赴异域,往来于闽粤燕赵,每到一个地方,总以愤世嫉俗之心,奋笔疾书,成诗成文,流露出美人香草、怀才不遇之感。后来,朝鲜动乱,清朝派兵入朝。李太初作为军中幕僚,随军远征朝鲜。此时,清廷已病入膏肓,纲纪不振,将帅不学,失地丧师之辱屡见不鲜。李太初对国家和军队不满欲愈甚,诗文中显露出更多的慷慨激愤。
李太初弟兄三人,另有姐妹。一家十多口中,李太初年纪最长,因此,父亲去世后,养家的重任全部落到了自己身上。十多口人的生活花费,全靠李太初从军中寄回津帖支撑,李太初的妻子,则在家中操持着一切,养育着弟妹、儿女。李太初的弟妹们事兄如父,事嫂如母,敬重有加。李氏一门的孝道,深受乡里称赞。
晚年
李太初晚年时,深悔年轻时意气用事,便归隐乡下,并教育子孙后人不从政,不经商,安稳度日。耕种之余,以写诗作文自娱。
李太初的作品曾由本人整理自编《留痴堂诗集》四册,在乡里广为传阅。李太初去世后,诗集也遗失了二册。民国十七年,《留痴堂诗集》出版印刷本发行,当时名士王陆一、梁寒松、经、杨亮功、彭管光等人为其作序,至民国二十三年六年内连续三版,深受读者欢迎。诗集中多处吟诵省内各地山水景色,计有《吕望村钓台怀古》(蒙城县)、《叙淮南道中兼为凤郡诸友人留别》(淮南)、《秋暮泊金家沟登怀远东山晚眺放歌行》(怀远)、《春日送黄之太平府任所》(太平,今属黄山区)、《为李小园事被牵扯暂革衣顶投控颍郡》(阜阳)、《客颍郡书山水题赠孝廉朱飞仙》(阜阳)、《十四日夜舟过颍上东小集》(颍上)、《至沫河口镇正阳关镇》(颍上)、《中元节舟次正阳》(寿县)、《皋城怀古》(六安)、《中秋将至淮南题壁》(淮南)、《颍上怀古》(颍上)、《七月九日自六安返舟至顺昌》(阜阳)、《自三里湾舍舟登岸》(阜阳)、《客顺昌中秋夜小雨作》(阜阳)、《为涡阳广文贺晋臣画雨景山水自题》(涡阳)、《麦秋时客谯郡偶占》(亳州),《壬辰岁白冤颍郡书怀》(阜阳市)等数十首,为地方文史研究提供了极其难得的佐证。
李太初之子李少初黄埔军校早期校官。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被委任为鄂赣皖游击挺进纵队第二纵队副司令,屡破倭寇。1938年,在宜(昌)枣(阳)会战中,李少初不幸遇难,为国捐躯。
李太初生平传略,《蒙城县志》,《蒙城政书》等地方各类典籍中,皆无点滴,让人扼腕。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基本资料
幼年
晚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