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住证是中国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在其他地区暂住时,需在暂住地办理劳务许可、工商营业执照等证照的证明文件。其主要用于管理流动人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最早于1984年在
深圳市实施,于1985年7月13日正式确立暂住证制度,相关规定为《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1984年,
深圳市开始实行暂住证制度,暂住证出现。2002年1月1日,
广州市停止发放纸质的暂住证,而是转而发放IC卡暂住证。2015年,随着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和12月公布的《
居住证暂行条例》,居住证正式开始取代暂住证。
历史沿革
创立背景
1958年,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这一法规首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分为两种不同的户籍类型,即“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为中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各地之间的人口流动受到严格的限制,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没有激发人们离开家乡追求发展的强烈需求。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人口流动现象迅速增加。
正式创立
暂住证在
深圳市首次出现,1984年,
广东省深圳市市成为中国的开创者,率先实行了暂住证制度,为初次来深圳的外来人口提供了临时居住的权利和身份认可。此后,众多地区纷纷效仿,推出了类似的政策。
暂住证的出现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维护社会治安秩序,1995年6月2日,公安部颁布了《
暂住证申领办法》,其中规定,除了来探亲、访友、旅游、就医、就学等暂住的人员可以不申领暂住证外,年满16周岁、计划在暂住地居住一个月以上的其他人员均需要申领暂住证,暂住证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改革取代
200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颁布后,暂住证制度失去了法律依据,引发了
社会学和法律学领域的专家们对其进行批评。然而,暂住证仍然存在,一些地区仍坚持保留暂住证制度,并以限制劳动力的盲目流动和加强治安管理为理由。暂住证虽然对流动人口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忽视流动人口的权益,强调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其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弊病,比如治安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乱收费、强行关押未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口并强制其办理暂住证等现象。
暂住证在2004年开始有退出历史舞台的趋势,一些城市开始取消暂住证制度,但暂住证依旧存在。直到2008年8月1日,随着特区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调整,暂住证渐渐无法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
深圳市才正式废除暂住证制度,引入了居住证制度,并增强了证件的权益,包括享有阶梯式住房保障等权益。随后,2010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以完善暂住人口登记制度,居住证取代暂住证的苗头开始出现。
2015年2月15日,《关于全面深化公安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相关改革方案获得中央审议通过。这一框架意见明确取消了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并建立了户口迁移网上流转核验制度和居民身份证异地受理制度,以方便异地办理户口和身份证,居住证开始出现。2015年12月12日,正式公布了《
居住证暂行条例》,并于2016年1月1日起生效,进一步推动了居住证制度的实施。居住证逐渐取代暂住证。
中国相关法律建设
为实施暂住证制度,中国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
暂住证申领办法》等法律法规。
证书办理
办理人群
泉州
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拟在暂住地居住一个月以上年满16周岁的下列人员,在申报暂住户口登记的同时,应当申领暂住证:
上海
在本市有合法的居住场所(如:承租的房屋必须具有《房屋租赁治安许可证》等),且有正当的务工、经商理由来
上海市从事务工、经商等经济活动的人员。
办理材料
信州
本人居民身份证、本人照片以及居住地住址、就业等证明材料。其中居住地住址证明包括
房屋租赁合同、房屋产权证明文件、购房合同等;就业证明则包括工商营业执照、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出具的劳动关系证明或者其他能够证明有合法稳定就业的材料等;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等,可以由其监护人、近亲属代为申领。监护人、近亲属代为办理的,应当提供委托人、代办人的合法有效身份证件。
上海
本人居民身份证;近期一寸正面
免冠照片三张;有关的证明材料,如:承租房屋的《房屋租赁治安许可证》,承租人的合法职业等证明材料。
办理机关
泉州
上海
现存状况
正面意义
作为一种应当依法废除的“旧法”,暂住证制度在许多地方还能继续存在下去,主要原因就在于,有关方面不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认识暂住证制度的合法性,而是从他们更为看重的“社会”的角度,认为暂住证制度继续存在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他们坚持认为,即使暂住证制度失去了合法性,其合理性也不可动摇,所以不能为了“合法”而将其一废了之;如果批评者一定要追问合法性,那么通过修改相关法律,使暂住证制度重新变得“合法”,也并非不可能之事。看来,只否定暂住证制度的合法性是不够的,还应当认真审视其存在的“合理性”。
负面弊端
暂住证主要用于管理流动人口,维护社会治安秩序。暂住证制度实施后,虽然对流动人口管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其忽视流动人口的权益,强调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其在推行过程中也出现了众多弊病,比如治安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乱收费、强行关押未办理暂住证的外来人口并强制其办理暂住证等现象。
在加强治安管理方面。一个公民来到其户籍之外的另外一个地方,无论是投靠亲友、务工经商还是旅游度假、学习研修,也无论是三年五年的“长期暂住”,还是十天半月的“短期暂住”,只要他通过一定的渠道(如他投靠的亲友、务工的单位、住宿的酒店等)向当地公安机关履行登记备案手续,公安机关就能达到掌握流动人口动态的目的。在加强治安管理的问题上,暂住证制度并不比登记备案更有效,只是在公安机关那里,两者的意义却大不相同———登记备案只是一种日常管理手段,暂住证制度却维系着一种行政权力,以及附加在行政权力之上的一系列部门利益(如收费、罚款等)。在收费、罚款和加强治安管理这两个目标中,如果认为前者很重要,那么,暂住证制度就是合理的;相反,如果认为前者并不重要,那么,暂住证制度对于治安管理的“合理性”也就不复存在了。
相关事件
孙志刚案
2003年3月17日,就职于
广州市一
服装公司的大学生
孙志刚逛街时未携带身份证,而被广州
黄村街道派出所以没有暂住证为由予以收容。3月18日,孙被送往广州收容遣送中转站,后又被收容站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并在收容所遭到野蛮殴打,最后于3月20日死亡。
律师上书
2006年,
河南省的10名律师上书国务院,建议取消暂住证。2006年12月15日晚,10名律师的代表、河南点石律师事务所的樊鸿烈律师,向记者出示了这两份“建议”的底稿。10名律师在“建议”中用六部分、约2500字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
首先,他们引用了
社会学观点,公民只要离开自己的家乡,就会被当地居民称作“外地人”;而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应该是全民参与的过程。全民参与经济建设,必然带来人口迁徙、流动人口管理等各种问题,这是社会的客观规律。而政府不应该用行政的手段干预社会的客观规律,出台限制国民正常流动的措施。 在法律层面上,10名律师认为,2004年7月1日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并没有赋予国务院各部委(如公安部、财政部等)和省级政府设立行政许可的权利,所以原来由其发布的行政规章不应该继续执行。
相关评价
取消暂住证也是说明我国日益开放,从暂住证到居民证说明了我国开始意识到人们应该机会均等,受到相同的待遇,每个人活的都有尊严,可以有自己的梦想,不再受到不合理的制度的制约,可以有梦就去追。(京华时报 评)
有些地方的居住证和暂住证没有太大区别。一不与进城外地人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资源分配、权益分享挂钩,二不与本地常住户口对接,这样的居住证持有者永远还是外地人,而不是本地市民。(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
王太元 评)
暂住证制度暗含着对外来人口的某种排斥。顾名思义,一个“暂”字就在时间上作出了一定限制,改为居住证之后,有利于破除城乡、城际藩篱。而且,暂住证只是一个证明,没有相关的权益,而居住证附着的权益基本上已经与户口相当。实施居住证制度,将流动人口纳入实有人口属地管理后,使流动人口在劳动就业、医疗保险、子女教育、租赁房屋、购车购房等方面享有必要的待遇,从中折射出政府角色由重管理向重服务的转变。(
湖南省人民政府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