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鹤健,男,1931年6月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中国共产党党员,土地资源和土壤地理学家,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朱鹤健1953年毕业于
福建农学院,后历任福建农学院助教、讲师。1958年—1959年他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学习同位素应用技术。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常务理事,热带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高校土壤地理研究会理事长,
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福建师范大学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为土壤系统分类在中国的先行者,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改革者。
1973年,朱鹤健被国家公派到非洲考察学习;1984年,朱鹤健应邀赴
香港大学讲授中国
热带、
亚热带土壤。
人物简介
朱鹤健主持完成国家、省基金和重大、重点攻关项目10余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7部(含合作,其中英文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英译著1部,英、俄译著60多篇。曾获国家和省(部)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优秀教材奖16项。自1991年以来,先后招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方向的博士生25名,已授予学位20名。曾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福建省首届科技优秀专家,国家特殊津贴,2004年被国家科协评为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近百万字的《土壤学与地理学交叉研究》著作是朱鹤健教授长期探索构建这两个学科交叉新体系的研究成果。他应用GIS等现代高技术手段研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模式,以土地可持续利用原理为指导,联系省情,提出很有区域特色的开发模式与战略。所倡导的"UCCO土地利用镶嵌模式" "土地多层次利用""可持续农业的'四重'策略""建设闽东南特色农业开发带"等,融学科理论与实际应用于一体,对指导山地丘陵开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不仅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而且他不断追踪学科前沿,与国际同行广泛交流,接受培养
美国博士生,成为本领域国内外知名学者。朱鹤健先后多次到美国、
德国、
苏联、
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塞拉利昂、
墨西哥等国家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讲学或学术交流。近年在香港出版的英文专著《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被国际同行专家认为是"国际上很有声望的中国土壤学家的一部力作"(Pedosphere)。近期研究了农业系统耦合,以达到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的目的。基于对农业资源特性的分析,肯定了农业资源开发进行系统耦合的必要性。设计了农业系统耦合的结构要素,通过各结构要素在时序性、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将系统各结构要素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优势互补的农业系统耦合,在区域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发挥重大效益。显著的耦合效应在福建漳浦县
马坪镇得到实证。由此提出把农业系统耦合作为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
人物经历
1931年6月5日,朱鹤健出生于福建福州。
1943年,就读于省立福州初级中学。
1953年—1976年,历任福建农学院助教、讲师。
1955年—1956年,先后在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大学进修深造。
1958年—1959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学习
同位素应用技术。
1973年,被国家公派到非洲考察学习。
1976年,任教于
福建师范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自然资源研究中心主任。
1984年,应邀赴
香港大学讲授中国
热带、
亚热带土壤。
1986年,应邀赴德国汉堡参加第13届国际土壤学学大会,赴
悉尼参加第26届国际地理学会大会,赴
新西兰基督教城参加国际山地生态学术研讨会。
1988年9月—1992年7月,任福建师范大学校长。
1989年,《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土壤卷》编委会委员。
1990年,国家首届全国高校地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土壤地理学及
植物地理学学科组副组长。
1990年,应邀赴日本京都参加第14届国际土壤学大会。
1991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1993年2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1994年,应邀赴
墨西哥阿卡普尔科参加第15届国际土壤学大会。
1998年5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1999年,赴中国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2002年,赴
俄罗斯参加国际欧亚科学院学术研讨会。
2004年4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常务理事。
2007年,赴中国台湾进行学术交流。
2014年10月,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七届理事会荣誉理事。
2022年,获颁
福建师范大学首批文科资深荣誉教授。
主要成就
朱鹤健通过对水稻土和红壤的研究,总结出高产水稻土的地理分布规律和红壤区土壤垂直带谱。明确特定地理环境与红壤特性变异的关系。运用农业资源耦合理论,研发区域特色的土壤与土地资源配置模式。20世纪80年代,朱鹤健以土壤学的微观研究与地理学的宏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支撑,寻求学科发展新的空间。以
福建省两大山脉(
武夷山市与
戴云山)土壤垂直分布带对比,总结出红壤区域土壤垂直带谱规律性,对
中原地区南方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研究起了示范作用。揭示特定地理环境与红壤特性变异的关系,提出了红壤多种空间变异模型,并获得开发利用的新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朱鹤健以土壤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为轴心,注重系统的综合研究。在福建山区和沿海地区建立试验区,定点观测,研究土壤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系统总结与完善了农业系统耦合理论,设计了区域特色的农业资源系统耦合模式,并探讨其定量化评价的方法。1999年,朱鹤健论述
种草应成为一种产业,并预测农业发展的未来;2006年,指出交叉是创新的源泉,展示推动两学科交叉前沿性应用理论和技术体系的成果;2009年,创建
中原地区南方农业资源系统耦合新技术体系,提出农业系统耦合应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2013年,创建水土保持的地理学研究
范式,在水土保持的理论和技术上均有突破;2018年,构建现代地理学思维脉络体系,把地理学分散的知识点系统整理成体系,并提出服务社会是地理学存在与发展的生命根基。
发表论文
出版著作
人才培养
朱鹤健为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碳中和未来技术学院2022级新生讲授“走进地理学,学好地理学”开学第一课。在如何学好地理学的问题上,朱鹤健用“认定目标不动摇、遇到困难不放弃、简单重复不厌烦”三种精神来勉励2022级新同学。学好地理学,既要有全球视野,求索国际前沿,又要脚踏实地,解决本土问题,夯实家国情怀,实践区域响应,提升担当国家发展战略使命感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新同学们响应新时代的召唤,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立志成才,努力学好地理学,挑起宣传、实践现代地理学的责任,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地理人的力量。朱鹤健针对土壤地理学实践强的特点,提出“课堂授论理,野外觅验方”。除了改革教学内容,建立教材新体系外,还对课堂教学、实验、野外实习等各教学环节实施不同方式的改革,并将各教学环节配套成完整体系,经过多年实践,创建了土壤地理学系统化教学新体系。朱鹤健联合相关学科攻关,组建重点学科,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从
福建省自然资源重点学科(1991年),发展到福建省“211工程”资源与环境学重点学科(1996年),又提高到福建省亚热带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2003年)。1959年—1962年,朱鹤健负责筹建
福建农学院农业物理系。朱鹤健编著的教材有《土壤地理学三版》《土壤地理学》《世界土壤地理》《地理学思维与实践》《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Land Utilization》等。朱鹤健为博士生开设了“地理学思维与实践”课程。据2013年3月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周健民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土壤卷3》数据,朱鹤健已指导培养博士生21位,他们中有的已成为中国国内外科技、经济和教育战线的人才,如时任
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潘廷国,福建农林大学原机电系党总支书记徐有敬,时任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
陈健飞,时任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副院长
朱连奇,时任
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阮伏水等都是他的学生。
社会任职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五届资源教育工作委员会学术顾问;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六届理事会荣誉理事;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热带、
亚热带地区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
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
全国高校土壤地理研究会理事长;
福建省自然资源学会名誉理事长。
获奖荣誉
人物评价
“朱鹤健笔耕不止、著作等身,他诲人不倦,润物无声,是土壤系统分类在中国的先行者;他始终坚守教学一线,三尺讲台从未更变,他是一个师者,培养了一大批
中原地区国内外科技、经济和教育战线的高级人才;他也是一名推动社会变革的改革者,走进农村、深入调研,把学术科研做在田间地头,助力乡村振兴,为
福建省各地农业发展、城乡建设建言献策;他俯仰天地间,用睿智的目光,审视自然与人类的发展,既有人文之浪漫,又怀天地之阔远,以宽仁之美德谱写了新时代人文地理研究和教育的华美篇章。”(新福建评)
“朱鹤健长期从事土壤地理与区域综合开发研究,成就享誉海内外,为福建农业发展、城乡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新闻网评)
“朱鹤健不忘初心,扎根祖国大地,潜心科学研究,矢志报国;牢记使命,钟爱教育事业,坚守三尺讲台,培桃育李。”(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评)
“朱鹤健有着默默耕耘、无私奉献,青囊继业、
红杏传人的崇高精神,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学校发展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时任
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罗萤评)
“朱鹤健有着以身立教、启迪后学的高尚品格;躬耕不止、锐意进取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正直笃信、爱岗敬业的大师风范。”(时任
福建农林大学原副校长潘廷国,福建农林大学原机电系党总支书记徐有敬,时任
广州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院长
陈健飞,时任
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副院长
朱连奇,时任
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阮伏水联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