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安德烈·艾席蒙所著长篇小说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又名《夏日终曲》,是美国作家安德烈·艾席蒙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2007年。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埃利奥是一个出生于意大利的犹太人,父母都是人文学者,在他17岁这年里,少年埃利奥在意大利小城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24岁哲学教授奥利弗相遇相识,并在此后的六个星期里,发展成一段没有结果的禁忌之恋。小说语言风格细腻、直白且质朴,并从埃利奥的心理活动和人物对白来表现恋爱的青涩美和朦胧美、“圣克莱门特症候群”式的试探美和含蓄美。
电影版《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改编自安德烈·艾席蒙的同名小说,并于2017年1月22日上映,詹姆斯·伊沃里凭借改编后的剧本获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奖。
内容简介
怎么样的渴望,能如此灼烧灵魂;怎么样的思念,能刺痛每一根神经末梢,想要靠近,不敢靠近;想要推开,不舍推开;当猛烈的火焰包裹住两人,这世上,只剩彼此搏搏狂跳的心。我喃喃向你说:请,以你的名呼唤我。
这个世界再无秘密,爱上你,就是我唯一的秘密,而我只愿与你分享。怎么样的渴望,能如此灼烧灵魂;怎么样的思念,能刺痛每一根神经末梢,想要靠近,不敢靠近;想要推开,不舍推开;当猛烈的火焰包裹住两人,这世上,只剩彼此搏搏狂跳的心。我喃喃向你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意大利里维埃拉这年的夏天,比过往十五年还要炫目。突如其来又猛烈的爱,彷佛林中奔出的兽,攫住少年与那人的身与心。关系的暧昧、情欲的流动、对彼此的着迷、犹疑、试探,在焦躁不安的夏日里形成一股令人恐惧却又执着不放的暗流。从两人灵魂深处萌发出来的,是一段仅仅为时六周的爱情故事,以及为一生留下印记的经验,因为他们在里维埃拉与罗马闷热夜晚里发现的,是此生恐怕再也无法寻得的东西:完全的亲密关系。
创作背景
安德烈·艾席蒙忙于其他作品的创作时,遇上了瓶颈。此时,一种对罗马的想念出现于他的脑海。也许是想念罗马夏天的阳光,也许是怀念记忆中的欧洲,也许是对少年时代的追忆,小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创作偶然中开始了。安德烈将故事设定于意大利20世纪80年代的某个夏天,那是个禁忌的年代,但他提供了慵懒而友善的一切,为埃利奥和奥利弗这场初恋的发生提供了异常肥沃的土壤。
人物介绍
埃利奥:生活在意大利的犹太人,父母都是人文学者。每年的夏天有六周,埃利奥必须腾出自己的卧室,搬进走廊那一头的房间。17岁的埃利奥每日在听音乐、读书以及游泳中度过,直到奥利弗的造访打破了假日原有的宁静。起初,埃利奥对奥利弗保持距离且态度冷淡,直到两人一同出门游览意大利之后,他们的关系开始有所变化。
奥利弗: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青年学者,是个活泼开朗的万人迷。他强健的身体、有点自大的性格、渊博的知识、时而幽默时而冷酷,迅速吸引了小镇上姑娘们的目光,更有17岁的邻家女孩齐亚拉自愿为他宽衣解带。他无拘无束地释放情爱,而少年埃利奥更毫无悬念地被他吸引、为他着迷。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小说《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以甜蜜的爱情贯穿全篇,但它并非只是一部爱情小说。结尾的悲剧,两个相爱的人无法一直在一起,彰显了它同时也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作者通过描写一段注定不会有结果的恋爱,揭示了时代背景下的敏感话题——同性问题。作者并没有刻意将角色病态化、极端化,两人的爱情纯粹而唯美,没有惊心动魄,能让欣赏者忽略性别,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这场爱。作者肯定了小说中埃利奥勇于追求爱情的精神,鼓舞读者勇于追求和珍惜爱情,引导读者用客观眼光看待同性恋群体,体现教育功能。小说中蕴含的的纯爱精神,帮助解决广大民众所共同面临的伦理困境,引导人们用客观视角思考这一社会群体和现象。
艺术特色
作者运用细腻笔触描绘出主人公复杂的心理世界,同时对小说中的动作、细节描写体现出暧昧美的美学价值。从埃利奥分析,他对奥利弗产生好感和对奥利弗被自己吸引的察觉,以及埃利奥对奥利弗喜好的揣测和对双方关系发展的预判,在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动作中的体现。从奥利弗分析,在暧昧期用故意冷落、欲擒故纵的手段和多次动作上的试探,以确认少年埃利奥的心意,在动作中的体现。
其次,作者为人物塑造、情节推动、构建出理想的背景和环境,弱化同性恋情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家庭和社会的阻力,表现在为埃利奥建构出宽容的父母,为两人建构出理想的社会环境。如在意大利两人恋情获得埃利奥父母默许,并建议他们同游罗马,在圣母升天节这对同性恋人在罗马大胆选择坐公交,将他们的恋情从隐晦走到公开,作者所构建的小说人物和情景,不仅给予主人公充分的精神自由,且起到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体现了理想美和自由美。
再者,小说中的隐喻体现出隐喻美。作者采用“桃”“杏”等大量元素做隐喻,如“圣克莱门特症候群”是对“对于真实自我性取向进行层层探究时产生迷茫的一群人”的比喻。文中构成隐喻的两个不同属性的事物之间双重影像的同现贴切、自然和揭示出了美。小说中的抗争美和浪漫美也表露无遗。小说引用大量具有反禁欲主义,宣扬人文主义的小说和诗歌,如司汤达的《阿蒙丝》、莎士比亚的《温莎的风流妇人》、奥维德的《悲伤》等,显示了勇于追求真爱突破梏的抗争美和浪漫美。此外,作者试图弱化读者对同性文学性行为的抵触感,体现出中和美。对性的描写,作者采用了中和的手段,对该环节进行了艺术加工,弱化了同性关系性行为在读者视角的抵触感,展现了性在爱情中的美好。最后,作者巧妙构思故事情节,使小说达到悲剧美的效果。如初期两人十分甜蜜而结局两人并有走到最后,这种前后的对比使得读者产生强烈情感共鸣。因这种遗憾和惆怅感,易使读者产生珍惜眼前人,珍惜当下的想法,体现出悲剧美在文学中产生的教化价值。
点评鉴赏
这是本美丽与智慧兼具的书,分毫不差地以既轻盈又凝缩的谨慎,写作其戏剧场面每一刻的精确真实。《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将巧妙地立足于书架上介于詹姆斯·鲍德温《乔凡尼的房间》(Giovanni’s Room)与爱德蒙·怀特《男孩故事》(A Boy’s Own Story)之间的位置。这也是一本绝佳的小说,描述地中海夏日感官的光芒,与充满欲望的日日夜夜。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安德烈。艾席蒙 André Aciman
著有回忆录《出埃及》(Out of Egypt)、《伪报告:关于流放与记忆的论文集》(False Papers: Essays on Exile and Memory)、《进入:法国符码》(Entrez: Signs of France),编有《普鲁斯特计划》(The Proust Project)。他在纽约市立大学研究中心(Graduate 内角 of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教授比较文学,与家人同住在曼哈顿
安德烈。艾席蒙针对人的激情,写出坦白、不滥情、令人心碎的悲歌,精明捕捉到伴随吸引力而生的心机,这一点少有人能出其右。《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明察秋毫、字字见骨、令人难忘。
奖项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获得了第二十届美国LGBT文学奖项兰姆达文学奖的男同性恋小说奖,以及其他多项文学奖项的提名和认可。
评价
本书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被认为是一部极度美妙的书。《纽约时报》的书评人史黛西·德拉斯莫称其为“一本极度美妙的书”,《纽约客》的辛西娅·泽林评价称,“艾席曼的首部小说证明了他是把欲望转化为文字的敏锐好手”,而《华盛顿邮报》的查尔斯·凯瑟写道:只要你曾经心甘情愿地被痴狂的爱情所虏——这是一种不由你左右的力量,它会让你难以自拔地被拉向你欲望的对象——你就一定能从艾席曼的新小说《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看出每一处细微的情愫。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人物介绍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艺术特色
点评鉴赏
出版信息
作者简介
奖项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