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宝财
周宝财
周宝财(1912—2002),男,越剧琴师。学名周春蕙,浙江宁波市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与袁雪芬合作创作尺调腔,与范瑞娟合作创作了尺调腔的反调:弦下调。尺调腔和弦下腔之后成为了越剧主腔,为越剧流派之基础。
个人家庭
其父周冬林是宁波徽剧戏班鼓师,兄宝元是京剧班琴师,姐夫是京剧鼓师。他从小在戏班里长大,喜欢拉琴唱戏。
人物生平
12岁时拜徽班名琴师陈新甫为师。
抗战初期,到奉化区余彩琴的女子越剧戏班拉胡琴,从此进入越剧界。
1943年3月到上海大来剧场拉主胡。
1943年11月为南薇编导、袁雪芬主演的新戏《香妃》伴奏时,与袁雪芬合作创造之新腔尺调腔。
1945年,为范瑞娟的“山伯临终”伴奏时,与范瑞娟合作创作弦下腔。
从40年代初期大来剧场开始,他一直是袁雪芬艺术上的长期合作者,直到解放后共同进入国营上海越剧院。由其伴奏的剧目有《香妃》、《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打金枝》等。
在1954年的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荣获音乐奖。
1956年开始转到艺术教育岗位,先后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越剧音乐班、上海越剧院学馆音乐班执教,培养出越剧琴师30多名,其中上海越剧院的主胡手黄培元、陈新章、陈安福等均是他亲授的学生。
196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退休后仍到上海市戏曲学校兼课。
艺术成就
曲调创新
抗战初期,为了掌握越剧唱腔的风格特点,他买来越剧旦角施银花的《方玉娘》唱片,仔细揣摩品味,并在伴奏中试验着把京剧的一些过门融进越剧,还把京戏伴唱托腔的一些手法引进到越剧伴奏中来,用京剧[西皮]的手法来拉越剧的[四工调],使其既新鲜又悦耳,很受欢迎,不久就正式被聘为乐队主胡。
1943年11月为南薇编导、袁雪芬主演的新戏《香妃》伴奏时,在香妃“哭头”一节戏里,被袁雪芬充满激情的表演深深感动,于是即兴用京剧中“亮音”的手法加以衬托,又用碎弓拉出袁雪芬后面的一节哭腔唱段,并用京剧[二簧]5—2定弦,从开唱过门到中间垫头小过门,都是从京剧花旦唱的二簧过门借鉴吸收而来。《香妃·哭头》和后来由他伴奏、袁雪芬主唱的《一缕麻·哭夫》、《梁山伯与祝英台·哭灵》并称为袁派“三哭”,为越剧的哭调所创造之新腔[尺调]的产生,即由《香妃·哭头》开始。该腔后来又通过《梁祝》、《祥林嫂》等戏的排练,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尺调]板式结构,最后成为越剧舞台上的主腔。
1945年,为范瑞娟的“山伯临终”伴奏时,在男班[还阳调]的基础上,借鉴京剧[反二簧]的老生唱腔,以1—5定弦,加以衬托,又产生新腔[弦下调]。
经验总结
他把自己的伴奏经验归结为“托、保、衬、垫”四个字。托是指托唱腔细腻熨贴,使伴奏与唱腔和谐一致,两者严丝合缝,血肉相连;保是保调、保板,不使演员走音脱板;衬是烘托气氛,特别是唱句中字与字之间的小过门,要顶调突出;垫指垫过门,衔接和夸大唱腔旋律,从而产生出烘云托月或鲜明对比的艺术效果。伴奏时感情十分投入,尤擅拉舒缓抒情之曲,他的琴声如泣似诉,感情特别丰富。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个人家庭
人物生平
艺术成就
曲调创新
经验总结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