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气候观测是对土壤-动植物-近地气层中小气候特点的各种气象要素进行的观测与记载。它是农业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观测揭示小气候的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如时空分布、能量收支和输送等,从而为利用、调节和改善不同类型的小气候特征提供科学依据。
小气候观测的内容通常包括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湿度、降水量、风向和风速、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度和湿度、蒸散量、叶面温度等。此外,还包括由这些农业气象要素所决定的农业环境的辐射平衡、热量平衡、水分平衡、二氧化碳输送和水汽输送等。具体的观测内容会根据不同的研究和服务目的进行调整。
现代小气候观测主要使用精度和灵敏度较高的隔测或遥测仪器。为了提高观测效率,观测时应尽可能快速读数。在开始观测之前,应对所有使用的仪器进行校准,确保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随着电子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小气候观测仪器已经能够实现多要素自动连续采集、数字显示、自动记录存储以及打印和数据的自动化处理等功能。
小气候观测通常是季节性的、短期的连续观测。考虑到小气候的变化常常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观测最好在典型的天气条件下进行。具体观测时间应该考虑被测要素一天内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出现的时间。观测次数可以根据研究目的和需求来设定,原则上应能反映出每天的变化情况。观测频率可以设置为每小时一次到每24小时一次,甚至可以采用连续记录的方式。对于不稳定且易受随机因素影响的农业气象要素,有时还需要进行多次反复读数,然后计算平均值,以消除观测时间和偶然因素的影响。
由于小气候要素分布的非均匀性和变化幅度大的特性,在进行观测时经常采用多点多层次的方法,除了设立主测点和辅助点之外,还会设立对照点。各个测点之间的观测应当保持同步,以便于比较。为了确保观测记录的准确性和代表性,观测地点的选择应该能够反映所研究的小气候环境,并且要注意保持其自然状态,尽量减少人为干扰。在研究小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时,还需要遵守平行观测的原则,以确保不同测点之间以及其他自然条件的一致性。
观测高度的选择取决于研究目的、小气候要素分布的基本特征和活动面高度等因素。对于农田小气候而言,代表作物活动面的高度大约位于植株高度的三分之二到一半的位置。地面以上5厘米或20厘米处代表气象要素变化剧烈的贴地气层。百叶箱中温度表球部高度(150厘米)和植株顶部分别代表大气候和植株冠层气象情况。因此,这些高度通常会被纳入考虑范围。如果有必要,还可以根据研究需要添加其他高度。
小气候观测也可以采用流动方式进行,即在考察路线上的不定位观测。在这种情况下,测点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需要详细描述。观测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行性来确定,但是至少要有几次观测与相邻的气象站气象观测保持同步。为了消除考察路线上观测的时间误差,对于同一观测项目,可以在往返过程中各观测一次,然后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的观测结果。对于生物与非生物的物候现象,尤其是指示性很强的物候现象,应进行细致的观察和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