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像”是由新华社记者
唐师曾(Tang Shizeng)提出的概念,旨在探索图片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与传统的“读图”相比,“语像”是一种更加主动、交流、互动的方式,不受限于单一的视角和结论。
“语像”这一概念的特点在于其跨界性质,即能够跨越年龄、职业、国籍、种族、信仰、
意识形态等多个维度,使每个人都能够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理解,对同一张照片产生独特的诠释。此外,“语像”还鼓励读者在原有照片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从而实现跨领域的创新。
图像的历史悠久,早于文字的出现。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路易斯·达盖尔发明的银盐照相法以及威廉·H·F·塔尔伯特对照片复制技术的改进,摄影作为一种记录现实的媒介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然而,摄影本身并不能直接传达诸如“真理”、“荣誉”、“谬误”、“爱情”等抽象概念,因此需要借助语言的帮助来进行理解和阐释。
与“读图”相比,“语像”倡导一种更为积极的态度,鼓励人们主动参与对话和交流。
唐师曾在他的著作《我说》中指出,“语像”是
中原地区特有的概念,而在美国,由于
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存在,可能并不需要这样的概念。他认为,“语像”能够更好地体现个体的多样性和广泛性,而不受制于阶级或其他身份标签的影响。
摄影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提供了不同于文字的独特视角。虽然摄影能够捕捉特定的瞬间,但它无法涵盖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因此,语言成为了连接影像和意义的重要桥梁。通过将“语”与“像”相结合,我们可以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