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翔镇位于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城郊,总土地面积40.29万亩,耕地面积13.88万亩,
平均海拔1879米。年均气温6.7°C,年均降雨量38 毫米,全年无霜期142天。
全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立足镇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镇呈现出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2006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688.63万元,比2002年增长2376.6万元,平均年增长1.88%;农业总产值4123.83万元,比2002年增长457.83万元,平均年增长2.5%;人均纯收入1915元,比2002年增长188元,平均年增长2.2%。全镇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54313亩,增加到62000亩,年增长率达到了3.2%;良种种植面积由2002年的1.2万亩,增加到4.6万亩,良种率达到75%。蓄草产业按照“
种草—养畜—
甲烷—肥田—增收”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完成了上台、响河等12个草畜转化示范点建设,完成了北铺、
柏林、东河等4个养殖小区建设,全镇存栏大家畜5230头,羊存栏9850只。劳务产业按照“抓产业、建基地;抓培训、创品牌;抓输转、增收入”的工作思路和“五子登科”(即换一个脑子,练一个胆子,挣一笔票子,开一个铺子或办一个厂子,走出一条新路子)的发展目标,以打造“安定技工”劳务品牌为切入点,依托镇业余党校、定西职中、螺钉厂、南川玩具厂等培训基地,加强了对保安、家政、缝纫、拾花等类型的劳务技能培训,建立了浙江义乌、山东青岛、
内蒙古自治区砖厂、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多处劳务基地,使劳务产业逐年发展,常年全镇劳动力输转达15720人(次),人均劳务收入达800元。蔬菜、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同步发展,农民致富渠道进一步拓宽,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近7000亩。同时,依托大型个体经营户、东关市场、西关市场,有力促进了全镇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基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扶贫开发、小康村建设相结合,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以打造全镇乡村道路、社社道路网络化为原则,以全面打通27个村223个社的所有接口为准绳,进一步加强农村道路建设。辐射27个村的道路网络,大多数路面已铺沙。但由多数路为山路,且未配套边沟,加之秋后雨多,造成路面沙石流失严重,晴通雨阻,总体状况较差。全镇境内
310国道38公里,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11公里,定临公路5公里。村村道路16条196公里,其中:斜河坪---丰禾、苏家湾---吴家川、厘金局---中岔、张家庄---李家岔、响河---金华林、金华林---响河小学、友谊南山等7条农
二级公路,总里程70.1公里,其他砂石路35公里,铺油3公里,这些公路养护、通车状况较好。村社39条298公里,这些道路全部为土路,且年久失修,均不够等级,因陋就简,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少部分路已不能通车。2007年,以“十一五”规划为总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管理工作,规划新修和拓宽的道路有17条157.1公里。规划铺油16条160.2公里。
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用于西部地区的比例。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尽可能多安排西部地区的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随着中央财力的增加,逐步加大中央对西部地区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
内资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在一定期限内,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等企业,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年免征,三年减半征收。对为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生态林、草产出的农业特产品收入,在10年内免征农业特产税。
实行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对西部地区荒山、荒地造林
种草及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实行谁退耕、谁造林种草、谁经营、谁拥有土地使用权和林草使用权的政策。
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进一步扩大西部地区生产企业对外贸易经营自主权,鼓励发展优势产品出口、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到境外特别是周边投资办厂,放宽人员出入境限制。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技术设备,在进口管理上给予适当照顾。
推进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在防止重复建设和禁止转移落后技术与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在投资、财政、税收、信贷、经贸、工商、劳动、统计等方面积极采取有力措施,支持东部、中部地区企业到西部地区投资办厂、参股入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吸引和用好人才。制定有利干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依托西部开发的重点任务、重大建设项目及重要研究课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吸引国内外专门人才投身于西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