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是一个具有行政、财政及财产自治权的公共机构,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文化司监督。
机构概况
使命
协调卫生领域内公共及私人机构之活动,并透过专科及初级卫生护理服务、执行预防疾病及卫生推广等工作,保障市民健康。
职能
主要职能是保障市民健康,预防疾病、提供医疗护理及康复服务、培训卫生专业人员、辅助并监督私人医疗机构,以及提供法医服务。
施政理念
秉持澳门特区政府"预防优先,妥善医疗"的施政理念,不断完善基础卫生护理和提升专科医疗水平,持续巩固公共卫生系统的预防控制建设,深化健康城市的推进,致力确保居民身体和生活健康,充分利用
社区医疗资源,有效发挥政府、非牟利和私人医疗机构的力量,完善医疗服务。
医疗服务系统
包括:提供专科医疗服务的仁伯爵综合医院和初级卫生保健的
卫生中心。
拥有超过140年历史的仁伯爵综合医院具备现代化的医疗设备,以急诊、住院及门诊之形式提供专科诊治及康复护理;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由分布于不同社区的 8 间卫生中心及3个卫生站组成,主要致力于为澳门居民提供免费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则肩负着监测流行病、推动和促进健康教育、食物卫生、
结核病防治、病媒控制、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和社区卫生监察等公共卫生范畴的职责。
历史沿革
概况
16世纪,澳门第一任
主教加利诺(D. Melchior Carneiro)在澳门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欧洲式医院,该医院最初被命名为"救贫医院",之后改名为"白马行(São Rafael)医院"。 17-18世纪,圣保禄(São Paulo)修院内设有一间拥有60张病床的医疗所,帮助修院内的信徒及外来病人,并由只有若干对轻伤、小病、药物、外科有点基本认识的
硕士主理,而这个情况维持了一段长时间。 19世纪中叶,澳门设有三间葡萄牙人的医院,分别为
仁慈堂医院(后被称为"
圣辣非医院")、疯堂医院和军人医院。其后,澳门的华人社团自发进行各种社会救济活动,1868年
同善堂慈善会成立,1872年第一所华人医院"镜湖医院"创立。
特区成立前
特区成立前的历史发展
仁伯爵综合医院前身是一间军人医院,1874年1月6日落成,医院是参照
比利时一间著名医院的模式设计,共设有病床100张,包括60张普通病床,以及为囚犯及军官而设的独立病房。 1937年,为纪念医院的创建人—圣若宪伯爵(São Januário),医院改名为仁伯爵医院。
1953年6月10日,新医院第一期落成启用,而第二期于1958年完成。第二代医院外貌彻底改变,设施焕然一新,极具现代规模。 1979年,澳门政府通过第4/79/M号法令设立澳门卫生司以取代卫生救济厅,自始澳门卫生系统正式进入现代化的架构。
进入80年代,澳门的社会、人口及经济急速发展,市民对医院设施及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响应
世界卫生组织《阿拉木图声明》中建议"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澳门政府在1984年的施政方针中决定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医疗卫生系统,由仁伯爵综合医院与初级卫生保健统一合并组成新的卫生体系,并决定再次重建医院,开始设立
卫生中心及卫生站;与此同时,为配合当时社会发展,澳门政府于1985年设立公共卫生化验所、1988年设立捐血中心,进一步扩大卫生职能范围。
进入90年代,卫生部门的发展不断完善和扩大。仁伯爵综合医院于1989年11月启用第一期的内外科大楼和门诊大楼,随后,第二期妇儿科大楼及行政大楼等亦相继落成,并致力通过科室的重新规划,大大改善了医院环境及诊疗系统。直至1993年,仁伯爵综合医院已成为拥有四座主体大楼,400多张病床的现代化医院,设有17个部门及32个科室,配备了多个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完善了应诊能力和运作模式。此外,亦不断推进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发展,当时更陆续兴建了合共7间
卫生中心和2间卫生站,让居民可在居所附近便享有由卫生中心提供的妇女保健、儿童保健、成人保健、疫苗接种、疾病预防等服务。
特区成立后
特区成立后的新发展
1999年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澳门卫生司改名为卫生局,由仁伯爵综合医院、捐血中心、公共卫生化验所、药物事务厅及各区卫生中心等部门组成。其后,又因应社会和卫生发展的需要,分别增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预防及控制吸烟办公室等新部门,不断优化及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以保障居民及旅客的健康为目标。
进入21世纪,卫生局因应传染病的挑战,巩固和加强公共卫生的防控措施,不断扩展和优化本澳的医疗服务及设施,提倡"预防优先,妥善医疗"的卫生理念。在专科卫生护理方面,分别于2005年启用氹仔精神科大楼,2009年及2010年扩建血液透析室、腹膜透析室和日间医院,2011年设立仁伯爵综合医院离岛急诊站,2012年设立氹仔社区综合
病区,2013年启用仁伯爵综合医院新的急诊大楼,2016年
路环岛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于落成,2019年启用九澳康复医院,逐步完善本澳医疗卫生服务。
在不断进步和发展之下,仁伯爵综合医院为市民提供住院、门诊、急诊、手术、深切治疗及各项专科治疗服务,其服务水平于2012年及2016年获得澳洲医疗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评审认可。
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2006年新黑沙环卫生中心投入使用,2012年搬迁及扩充氹仔老人保健站,2013年设立路环石排湾临时卫生站,2015年湖畔嘉模卫生中心投入使用,2016年路环卫生站完成扩建,2018年青洲卫生中心投入使用,同时开设老人保健门诊、长者保健区、药物咨询服务、健康教育、医务社工支持,并于部份卫生中心增设中医针灸、戒烟
咨询门诊及心理保健门诊等,持续完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此外,卫生局还着力推进在检验检疫、控烟执法、药品监督管理、中医药发展、医学培训等范畴的工作。
本澳设立的
卫生中心及卫生站,为居民提供全面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而此社区医疗卫生网络亦被
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典范,而卫生中心亦于2014及2017年取得ACHS认证,显示服务水平达国际认可标准。
截至2019年底,卫生局共有4,660名员工,其中医生有678人,护士有1,323人。仁伯爵综合医院共有933张病床,急诊服务量达32.2万人次,门诊达45.1万人次,住院达2.3万人次,卫生中心门诊达91.9万人次。
未来发展展望
为配合社会的发展,卫生局将根据《完善医疗系统建设方案》十年规划,有序兴建包括离岛医疗综合体、公共卫生专科大楼、新卫生中心及九澳康复中心等各项的医疗卫生设施,并将增加医疗
人力资源,加强相关的培训工作,完善内部运作,提升服务效能,令本澳的医疗卫生服务踏上新的台阶。
参考资料
卫生局简介.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202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