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沟硬蜱(I.persuleatus,female):体长中等,未吸血个体约2.5~3.5mm。假头基腹面的耳状突钝齿形。第1对足基节具一细长的内距,雌虫足基节Ⅰ内距的末端达基节Ⅱ的前1/3,雄虫的内距略微超过基节Ⅱ前缘。雌虫盾板椭圆形。雄虫假头基腹面后向后凸出呈圆角。
人工实验
生长环境
为了解全沟硬蜱的越冬形式和场所,进一步研究全沟硬蜱的媒介地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将饱血和未吸血的全沟硬蜱的成虫、
若虫和幼虫各30只,分别置于直径12cm、高20cm、内含潮湿锯末的塑料管内,其上下口分别用两层纱布和一层白布封口,用橡皮筋扎紧。于11月上旬将其移至室外树林的草垫上,再用杂草和麦草将其覆盖。
越冬场所
待第2年3月下旬(冰雪融化时)将其取回室内,观察其越冬后的成活率以及越冬后该蜱(未吸血和饱血的各生活期的蜱)的吸血和蜕变情况。结果表明:饱血若虫、幼虫、成虫越冬后的存活率分别为93.3%,96.6%和3.3%;而未吸血的若虫、幼虫和成虫越冬后的存活率分别为86.6%,6.6%和90%。又根据现场观察结果,初步推断全沟硬蜱在野外越冬的形式主要以未吸血的成虫和饱血幼虫以及饱血或未吸血的
若虫为主,越冬场所主要在海拔1500~1700m且草垫较厚的场所。
发现
4年前安徽首例
地理环境
国内有六个省市发生过疑似无形体病例,这些地区的特点都是山区或水域丰富的地方“严格来说,所有的无形体病患者,都是疑似病例。”
河南省卫生厅疾控处副处长刁琳琪说,中国一直没有从无形体病疑似患者和蜱的身上分离出
病原体,使该病的治疗缺少明确的诊断依据。
无形体病的全称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最早于1994年在国外被发现。最初,病原体被认为是查菲埃立克体,后来发现病原体是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它会侵染人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引发热伴
白细胞、
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动物宿主持续感染,是病原体维持自然循环的基本条件。国外报道,嗜吞噬
细胞无形体的储存宿主包括
白足鼠等野鼠类以及其他动物。在欧洲,
马鹿、牛、山羊均可持续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
病例
自1994年
美国报告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病例以来,近年来美国每年报告的病例约600-800人。2006年,我国在安徽省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疑似病例。
信阳市卫生局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沈大勇介绍,国内有六个省市发生过无形体病例。这些地区的特点都是山区或水域丰富。
该病临床症状与某些病毒性疾病相似,容易发生误诊,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卫生部自2008年就下发了《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简称“指南”),指南中称,国内的储存宿主、媒介种类及其分布尚需做进一步调查。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
许汴利介绍,为了成功分离无形体病的
病原体,中国疾控部门与
美国和
澳大利亚两所大学合作,由后者提供技术支持。这项工作由卫生部国际合作司管理,还获得了国家的项目资金。但目前无形体病的病原体还未分离出来。
传播
可通过血液传播
安徽病例显示,与疑似无形体病患者有密切接触的9人均发病,他们是家属和医护人员。但有研究发现,直接接触危重病人或带菌动物的血液等
体液,有可能会导致传播,但具体传播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国外曾有屠宰场工人因接触鹿血经伤口感染该病的报道。
该病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为5-10月。不同国家的报道略有差异,多集中在当地蜱活动较为活跃的月份。
专家介绍
据专家介绍,信阳山区传播疑似无形体病的蜱学名叫全沟硬蜱,以吸血为生。这种蜱蛰伏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爱躲在茶叶背面。
信阳市当地盛产“
信阳毛尖”绿茶,大多数茶农的腿上,都有被蜱咬后留下的伤疤。在村里每条狗的肚皮上,也经常可以翻检到蜱。除了无形体病,
真蜱目还可以传播
森林脑炎、新疆出血热和
莱姆病等,这些病症状有部分类似之处,也给蜱传疾病的早期诊断增加了难度。
许汴利说,除了曾发病的信阳和南阳山区外,该省并没有对其他地方的医疗机构进行同样的培训和监测。
据专家介绍,安徽首例疑似病例就显示了该病的传染性。安徽
广德市疑似“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死亡,也敲响了蜱传无形体病的警钟。在发病前,此人曾被蜱虫咬伤右
踝关节。他死后两天,在其治疗的安徽省
芜湖市戈矶山医院,有9名与其有过密切接触者发病,其中家属5名,医护人员4名。在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许汴利看来,蜱是一种很危险的毒虫,但这就如蚊子一样,“你明明知道它会传播疾病,却没办法将它灭绝”。
预防
避蚊剂能防蜱
卫生部要求
卫生部2008年就已要求,各地开展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识别能力,规范治疗行为在2007年之前,
许汴利还没有听说过无形体病。“这病在
教科书上没有记载,人类对它的研究很有限。”
但是通过对“无形体病预防技术指南”研究后,许汴利明白该病也是可防可控的。据专家介绍,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预防该病的主要策略是指导公众、特别是高危人群减少或避免蜱的暴露。他们可喷涂
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
在蜱
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下方等部位。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
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
如何预防
蜱可
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
卫生部的“无形体病预防技术指南”中要求,各地应开展对医务人员和疾控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发现、识别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能力,规范其治疗行为;提高疾控人员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置能力,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流行。
据接受过培训的医生说,出现暴发疫情时,应采取灭杀蜱、鼠和环境清理等措施,降低环境中蜱和鼠的密度。对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被其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应进行消毒处理。一般不需要对病人实施隔离。
治疗
早发现是关键
专家介绍,发烧后要密切注意血小板是否减少,延误治疗会引起并发症在2007年,
河南省疾控中心收到
信阳市上报的三个疑难病例。三个患者都是不明原因的高烧,伴严重的胃肠疾病。经检测,他们的血小板和
白细胞都有明显的减少。“我们就组织了会诊,接触到了无形体病这个新病。”
许汴利说,信阳的三个患者,是河南最早的疑似病例。
解放军154医院,是信阳治疗无形体病的定点医院之一。据该院感染科主任
崔宁介绍,两三年来,在春天到秋天,不断有农民来院治疗无形体病。到2009年,病人开始明显增多。
“从去年到现在,我们治好了一百多个病人。”8月27日下午,
崔宁说。国家疾控中心的培训资料上显示,该病感染人群范围很广。以17起疑似病例为例,他们中年龄最大的为78岁,最小19岁,40—60岁居多;都是农民,9男8女。
据了解,该病很容易出现误诊。若延误治疗,患者可出现机会性感染、败血症、
中毒性休克综合征、中毒性
心肌炎、急性肾衰、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直接影响病情和预后。
崔宁认为若早发现了,就能及早使用抗生素,避免出现并发症。通常用的抗生素有两种,
四环素和强力霉素。强力霉素或四环素治疗疗程不少于7天。一般用至退热后至少3天,或
白细胞及血小板
计数回升,各种酶学指标基本正常,症状完全改善。
“无形体病预防技术指南”中说患者应卧床休息,高热量、适量
维生素、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保持皮肤清洁。信阳解放军154医院的崔宁说,只要医务人员重视,这个病的治愈率还是很高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