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辉:男,1968年9月生,博士,现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管本科生教学与实验室工作。一直以土壤—作物—环境体系的氮素动态为中心,长期从事旱地水肥管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施肥与农作物营养及卫生品质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内容涉及土壤有机碳氮、土壤微生物体氮、土壤氨挥发损失、土壤硝态氮残留和淋溶、土壤供氮能力、小麦等作物生长后期的氮素转移与产量形成、蔬菜硝态氮累积、旱地水肥管理与农作物品质、新型肥料研制等。
人物简介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项,中澳合作项目1项、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专题1项、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支撑计划项目1项,农业部948项目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获
陕西省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科技技术
一等奖(第2完成人)1项;获教学成果奖4项,其中3项为第1完成人;2005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2006年进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人物简历
基本学历
1987.09~1991.0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化系读本科,获
学士1991.09~1993.07 西北农业大学农化系读硕士,因研究工作成绩突出而提前攻博
1993.09~1996.07 西北农业大学农化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
1996.07~2003.03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2004.03~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国外经历
2003.03~2004.03
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研究中心(Agriculture and Agri-Food Canada),合作研究
2006.09~2006.10
美国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 Cornel University, Purdue University, Texas
德州农工大学 University,访问
学会兼职
中国土壤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土壤学会土壤-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根际营养与施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主持项目
1.中澳合作研究项目“Agronomic biofortification and other field trials to improve yield and micronutrient concentration of food crops in Shaanxi Province, China” (2007.01-)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旱地覆盖栽培土壤轻质有机氮变化与供氮能力(2007.01-2009.12,编号:40671107)
3.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西北旱作黄绵土及
荒漠灌耕土区沃土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2006.01-2010.12,编号:2006BAD25B09;第2主持单位与主持人)
4.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土壤-植物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基础和生态效应(2006.01-2008.12,编号: NCET-05-0852)。
5. 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蔬菜对硝态氮的吸收与还原研究(2006.01-2008.12)。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土壤-植物的氮素营养与生态环境(2005.07-2008.07)。
7. 农业部948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引进与中国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子课题:
黄土高原区旱地不同栽培模式作物养分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2003.10-2007.12,编号:2003-Z53)。
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叶柄硝态氮累积差异的营养生理机制(2004.01-2006.12,编号:30370843)。
9. 国家自然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旱地土壤的硝态氮残留和调控效应(2003.01-2005.12,编号:40201028)。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叶菜的硝态氮临界含量和耐氨能力(2000.01-2002.12,编号:39970429)。
11. 教育部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基金:优化水肥耦合减少旱地土壤硝态氮残留的效应和机理(2001.01-2001.12)。
12.
陕西省星火计划项目:菜地土壤合理施肥与节水灌溉研究(1999.01-1999.12)。
13. 杨陵科技开发基金:蔬菜的控氮施肥技术研究(2000.01-2002.12,编号:2000J-01)。
参与项目
1.科技部973项目专题:水肥耦合与作物水分养分高效利用的生理与应用基础研究(1999.06-2004.06,编号:G19990117)。
2.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
西北旱地优质高产高效栽培的生理生态研究(2003.01-2006.12,编号:30230230)。
3.科技部国家高科技(863)项目:新型高效肥料研制与产业化(2002.01-2006.12,编号:2001AA246021)。
交流活动
1.2006年7月24日到5月2日,邀请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Dr. Graham Lyons 来校访问。为合作项目“在中国陕西通过生物措施和其它田间试验提高粮食作物产量和微量营养元素含量的研究”进行试验地点的选择、采样,讨论预试验方案,进行播种布置,并带来部分试验用的作物种子。同时,开展这一方面的学术交流。
2.第三次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建设会议,国务院学位办农业资源利用学科组主办,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处、
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承办,2007年6月23-24日,
福建省福州市3.中国土壤与植物营养学
高峰论坛。大会报告:旱地土壤作物的氮素研究。山东青岛,2007年9月15-17。
4.中国土壤学会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中国土壤学会植物营养专业委员会主办,
山西省农科院土壤与肥料研究所协办,2007年7月22-27日,山西太原。大会报告:旱地土壤氮素残留与作物氮素吸收利用。
5.第二届全国资源环境学院院长联席会议。2006年12月22—24日,中国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6.2006年9月11—18日,邀请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Dr. Graham Lyons 来校访问。通过对
杨陵区、
永寿县、
麟游县、
神木市等地的考察采样工作,调查了地方病高发区域发病人群的健康状况、主要粮食作物、农田土壤与其它环境状况。期间,于9月12日Lyons博士还作了“土壤微量元素与作物品质—人体健康的关系”学术报告。
7.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农业资源利用学科评议组、全国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主办,
河南农业大学承办,2006年11月4-5日,中国郑州。
8.第二届中加农业大学校院长论坛,中国教育部、
加拿大农业与农业食品部主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2006年11月7-8日,中国杨凌。
9.第十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五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
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2006年10月22-24日,
南京市。
10. “土壤利用与环境变化”青年学术研讨会,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土壤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2006年5月16-18日,江苏南京。大会报告:旱地土壤作物的氮素研究。
11. 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研讨会,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区划研究所、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肥料工作站主办,2006年7月8-12日,内蒙古自治区
呼和浩特市。
12.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项目“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引进与中国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2005年度工作总结会议。
北京市:
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11月15~19日。大会报告:小麦、玉米对旱地氮素养分的吸收利用与残留淋溶。
13. The XV International
植物界 Nutrition Colloquium. September 14-19, 2005, Beij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4. 植物营养学
高峰论坛。大会报告:旱地土壤作物的氮素研究。湖北武汉,2005年4月21-24。
15.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技术项目“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引进与中国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2004年度工作总结会议。
北京市:
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11月24~27日。专题会议报告:
西北旱地养分高效利用的实践与问题。
16. 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四川成都,2004年11月1~3日。大会报告:蔬菜硝态氮累积和旱地土壤矿质氮动态研究。
17.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氮 Conference, Nanjing, China, 12-16 October 2004. 分会报告:Nitrate Accumulation in Leafy Vegetables.
18.
中国土壤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辽宁沈阳,2004年7月27~29日。分会报告:旱地土壤作物的硝态氮研究。
19. The 16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askatchewan Soil Conservation Association. Regina, Canada 11-12, February 2004.
20. International ERSEC Conference on Sustainable Resource Management for Intensive Agriculture Systems. Beijing, China, 5-7 April 2004.
主要成果
1.“
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氮素循环与氮肥合理施用理论和技术研究(级成果登记号:9612007J0420)”,国际领先水平,第2完成人,2007年获
陕西省科学技术
一等奖(已公示)。
2.“蔬菜硝态氮累积机理及调控机制”项目(第二完成人),1998年经专家鉴定,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同年被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
二等奖。
3.“旱地水肥交互作用的机理、效应及应用”项目(第六完成人),1998年经专家鉴定,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同年被陕西省农业厅评为农牧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固体叶面肥的研制、生产及应用”项目(第三完成人,)1998年经专家鉴定,成果达国内领先水平,1999年被
陕西省农业厅评为农牧业科技进步
一等奖,2003年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5.“《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
多媒体教材制作与教学改革” (第一完成人),2003年,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
二等奖。
6.“《试验设计及统计分析》多媒体教材制作”(第一完成人),2003年获
陕西省教育厅现代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
7.2003年获中共陕西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和省科协颁发的陕西省第四届青年科技奖(个人)。
8.“植物营养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第三完成人),2005年,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9.2005年,被评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拔尖人才。
10.2006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