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角化病
良性皮肤肿瘤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SK),又称老年斑、老年疣,基底细胞乳头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良性皮肤肿瘤。
脂溢性角化病多发于40岁以上成人,头面、颈部、躯干及手背部好发。皮损表现多样,多呈圆形或卵圆形,肤色至淡褐色的斑片、丘疹或斑块,初期表面光滑,随时间推移逐渐粗糙伴有不同程度的角化。
对于脂溢性角化病的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液氮冷冻疗法、光动力疗法、手术切除等方式进行淡化与去除。
定义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又称老年疣(verruca senilis)、基底细胞乳头瘤(basal celpapiloma),是由角质形成细胞成熟迟缓所致的表皮内良性肿瘤。
形态特点
脂溢性角化病,可发生在除手掌、足底以外的任何皮肤,好发于头面部、躯干、上肢、手背等,暴露部位尤其多见。
皮疹形态为单个或多个,多呈黑褐色,表面常呈蜡状、绒毛状或疣状。早期出现斑片、斑块,和周围皮肤一样平整,大小不一,小至针尖,大至黄豆甚至蚕豆大小,随着时间逐渐增大。后期可出现疣状,向上隆起粗糙的颗粒、皮屑,有时可以用手将表面一层剥离,但原部位仍会再次生长。
病理学特征
脂溢性角化病组织病理学上叫表皮细胞增生,增生堆积起来后显得颜色发黑。
脂溢性角化病的重要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特征为:
①表皮脑回样结构。②角蛋白充填的囊性包裹体。③角质层明亮的鹅卵石结构(色素性脂溢性角化病)。④表皮各层增厚,真皮浅层血管扩张充血。
形成因素
脂溢性角化病的根源在于表皮增厚导致。脂溢性角化病常见的病因有:①伴随年龄增长,皮肤老化,导致皮损发生及增多;②遗传因素:多发性脂溢性角化病通常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③基因突变。
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①紫外线照射;②病毒感染;③肿瘤;④药物;⑤空气污染等。 
临床特征
脂溢性角化病一般好发于面部、手背、颈部等容易暴露在日光下的部位,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褐色斑点、斑片,摸起来表面相对粗糙,部分皮疹随着时间推移,会变得越来越厚,甚至可以抠下来表面一层黑壳,但还会再长。
患病人群
脂溢性角化病发生在40岁以上人群,尤其常见于老年人。
鉴别诊断
视诊
医生会观察皮肤损害的颜色、形状、大小、表面鳞屑等特征,以初步判断是否为脂溢性角化病。
皮肤镜检查
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详细地观察皮肤病变的结构和血管分布,提供更多关于脂溢性角化病的信息。
病理活检
在怀疑有恶变或其他异常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病理活检,通过取下一小部分病变组织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类型。
治疗方法
对于脂溢性角化病的治疗,如果是早期浅表性的斑点,可以使用长脉冲光去除,这样不会破皮,只是结一层薄薄的白色的痂,1周左右会自行脱落,1-3次激光治疗基本可以祛除斑点,而且皮肤表面光滑,接近正常皮肤。
对于时间较长、斑点已经高出皮肤表面的情况,可以做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气化斑点。
若皮损短期内迅速增大、颜色加深或出现糜烂、增生,则有恶变可能,应通过手术切除再结合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药物治疗
一些局部使用的药物,如维A酸类药物,可以促进脂溢性角化症的消退。
液氮冷冻疗法
液氮冷冻疗法是目前最常见的老年斑治疗方式,液氮的沸点为-196℃ ,汽化过程中会大量吸热,从而破坏病区的细胞。
耳廓、鼻部以及四肢关节等部位的老年斑适合用冷冻疗法,因为软骨细胞和骨组织对冷冻不敏感,冷冻疗法操作简单,花费低,但治疗后可能出现瘢痕、炎症后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不良反应。
光动力疗法
如果老年斑出现在面部、耳廓、鼻部等部位,较表浅且面积较大,则适合使用光动力疗法。
光动力疗法是先用光敏剂预处理病变组织,后在特定光源照射下产生活性氧并杀死病变部位细胞,但不会损伤正常表皮细胞,光动力疗法可能会有疼痛、红肿、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等不良反应,但一般不会留有疤痕,色素沉着也多可自行消退。但对光敏剂过敏的人群不适用。
激光疗法
激光疗法也可以用于改善老年斑。调Q激光可以用于治疗不高于皮面的老年斑,导致的术后色素沉着也较冷冻疗法更轻微。如果是较厚较大、明显隆起的老年斑,穿透深度更深、破坏力更强的铒激光或CO2激光则更加适合,因为铒激光或CO2激光是有创的剥脱性激光。
手术切除
对于较大的、多发的或怀疑有恶变的脂溢性角化症,可以考虑进行手术切除。手术通常采用局部切除或扩大切除的方式,并需要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手术。
预防措施
1、注意防晒,防晒不仅能防止皮肤晒黑,还能防止皮肤衰老;
2、避免反复搔抓,过度揉搓皮肤;
3、合理生活饮食,科学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4、戒烟戒酒,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E。
相关误区
日光性雀斑样痣是早期的脂溢性角化病
根据文献报道,有部分日光性雀斑样痣可演变为脂溢性角化病,但这种比例并不高,此外,脂溢性角化病有多种变异型,包括黑色素棘皮瘤、灰泥角化病、黑色丘疹性皮病等,日光性雀斑样痣主要与网状/腺样型脂溢性角化病鉴别,网状/腺样型脂溢性角化病的角化增生很轻,没有角囊肿,只有增生的基地样细胞,日光性雀斑样痣(SL)的皮肤镜下特点多种多样,其中,皮损边界清晰以及虫蚀状边缘是主要共同特征。
日光性雀斑样痣以黄褐色为主,棕黑色少见。皮损的颜色比较均匀,脂溢性角化可以表现为各种颜色,以棕黑色为主,皮损的颜色常不均匀,部分角化过度不明显的脂溢性角化可呈蜡样外观。
衍生概念
黄褐斑
黄褐斑是面部对称性黄褐色色素沉着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多种因素可致黄褐斑,如紫外线照射、内分泌失调、种族及遗传因素、药物反应等。
目录
概述
定义
形态特点
病理学特征
形成因素
临床特征
患病人群
鉴别诊断
治疗方法
预防措施
相关误区
衍生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