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越,也作“扬粤”,是古越人的一个重要支系,是
商周或更早的时期在
鄂东南地域生活的一个表现极其卓越的
族群,历史上他们曾作为中坚力量创造了被后人称为“东方文明标志”的青铜文化。扬越之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有人解释:越人所居住之地属古九州之一的
扬州市(非今日之扬州市),故称“扬越”。
扬越最初的分布区域北至
淮河,东南至海,西与
荆州市以
鄱阳湖为界,包括今江苏安徽南部、
江西省东部和
浙江省、
福建省及
广东省等省,还包括今
湖南省、湖北等地。其后多对居于湖南、湖北、江西之越人称为扬越。扬越人居住的地方多以山地、
丘陵、盆地、河谷为主,分布于长江流域,包括
汉江、
湘江、
资江、
沅江、
澧水、
赣江及
洞庭湖、鄱阳湖等地域。这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
族群,他们过着定居生活,主要依靠种植水稻。
《史记·南越列传》:“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
桂林市、
南海、
象郡,以适徒民,与越杂。”蛮越是秦汉时期对
岭南越人之总称。
部落概况
分支
据《
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部落的分布“自
交州至
会稽郡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
种姓”。也就是从今
江苏省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
浙江省、
福建省、
广东省、
海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及
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但古越人不符合“共同祖先所连结起来的共同体”的定义,其后裔
族群的祖先不同,有
大禹(
汉族) 、雄王(
京族)、
布洛陀(
壮族)、袍隆扣(
黎族)等等,加上先秦的的“夷夏之辨”仅仅是“教化之内”和“教化之外”的区别,并不是依据血缘、体质、语言的差别而固定不变的“民族”差别,故古越人并非民族概念。
越与
吴国同属扬越,句吴即是
春秋吴囯的前身,邗越分布江淮至
五岭以北各地。
邗越于
周朝初年(公元前1000年前后)已广泛分布在江淮各地,今安徽省南部、
江西省北部等地。邗越有三支,一支位于
江苏省长江北岸
扬州市一带,今属江淮方言区(
官话系);一支位于江西省鄱阳湖一带,今属赣语区。
南越国位于
广东省地区,今属广府方言区及客家方言区。南越北与
荆州市相接,东与
闽越为邻,西面是西瓯人、
夜郎人,西南面越相接。
记载
扬越亦称"扬粤"。史记记载: 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粤,置
桂林市、
南海、
象郡、以徙民,之后为
赵佗南越国领地。古时指广西广东一带的
岭南地区及
越南北部地区。《史记·南越列传》: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
赵姓。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粤,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但是有些学者认为,扬越与扬粤不同,扬粤是指岭南一带的部落,扬越则可能专指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的部落。如史料记载:
“禹三年服毕,哀民,不得已,即天子之位。三载考功,五年政定,周行天下,归还大越。”《
浣纱记》;“王睿南征……兵无血刃,扬越为墟。(王睿灭吴之战)”《晋书·武帝纪》;
“晋室播迁,南据扬越。”《史通·表历篇》;
“(
前秦苻坚诏:)朕方委以征伐之事,
北平市匈奴,南荡扬越。”《
资治通鉴》
吕思勉认为: "先秦的越人不等同于南方瑶壮侗等民族,也不等同于东南亚
京族等。越跟齐、楚、燕、晋、秦一样,都是诸夏之一,非民族概念。越人是上古生活在
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带的
中原地区稻作先民中的一支。"
在先秦古籍中,对于的百越部落,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落,各有
种姓,故不同地区的部落又各有异名,或称“
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
闽越”(
福建省一带)、或称“扬越”(湖北江西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
百越的一支中的扬越之名最早出现于
战国时期。最初在湖北江西一带(具体在
洞庭湖和
鄱阳湖一带),受楚人征服。汉朝以后,浙闽赣粤的扬越成为
汉族,另一部分扬越则西迁到东南亚地方,融入到其它民族当中,不复存在。
文学成就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 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 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 不訾诟耻
心几顽而不绝兮 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
心悦君兮君不知
【说明】:《越人歌》并非出自《
诗经》,而是一首先秦古歌,见于
刘向《
说苑》卷第十一善说:
“
襄成君始封之日,衣翠衣,带玉剑,履,立于游水之上,大夫拥钟锤,县令执号令,呼:“谁能渡王者于是也?”楚大夫
庄辛,过而说之,遂造托而拜,起立曰:“臣愿把君之手,其可乎?”襄成君忿作色而不言。庄辛迁延沓手而称曰:“君独不闻夫鄂君子皙之泛舟于新波之中也?乘青翰之舟,极芘,张翠盖而犀尾,班丽褂,会钟鼓之音,毕榜枻越人拥而歌,歌辞曰:‘滥兮草滥予昌泽予昌州州(饣甚)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鄂君子皙曰:‘吾不知越歌,子试为我楚说之。’于是乃召越译,乃楚说之曰:‘今夕何夕兮,搴中洲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顽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说君兮君不知。’于是鄂君子皙乃修袂,行而拥之,举绣被而覆之。鄂君子皙,亲楚王母弟也。官为
令尹,爵为执圭,一榜枻越人犹得交欢尽意焉。今君何以逾于鄂君子皙,臣何以独不若榜枻之人,愿把君之手,其不可何也?”襄成君乃奉手而进之,曰:“吾少之时,亦尝以色称于长者矣。未尝过僇(僇:lu4,羞辱)如此之卒也。自今以后,愿以壮少之礼谨受命。”
下面用简体来讲述这个故事:
楚国的
襄成君刚受爵位的那天,穿着华丽的衣裳,被随从们簇拥着来到河边。楚大夫
庄辛刚好路过,他拜见完襄成君后,站起来,想和襄成君
握手。握手在等级森严的古代是一种非常不严肃的行为,所以襄成君听后十分生气。庄辛见了也有点不自在,他转身去洗手,给襄成君讲了一个鄂君子的故事:
有一天,鄂君子坐在一条富丽堂皇的刻有青鸟的
旅游船上,听见一位掌管船楫的越国人在拥桨歌唱。歌声委婉动听,鄂君子很感动,但就是听不懂他在唱些什么。于是鄂君子招来了一位翻译,让他将划船人的歌词翻译成楚国话。这就是后世闻名的《越人歌》,歌词如下: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知得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鄂君子听明白歌词的意思后,立即走上前,拥抱了那位划船人,并把绣花被盖到那人身上。
襄成君听完这个故事,也走上前去,向
庄辛伸出了友好的双手。
上面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0年前。当时楚越虽是邻国,但语言不通,交往需要借助翻译。这首《越人歌》是
中国历史上现存的第一首译诗。这首诗接近《
楚辞》作品的缠绵悱恻,艺术水平很高,它和楚国的其它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科技成就
大冶市古先民先秦时期主体是百越诸部中的扬越氏族,位于百越
北疆扬越区域中心。到公元前671年(
楚成王元年),
姬阆授予楚成王特权,“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
中原地区”,“于是楚地千里”。楚国名正言顺地占有了南方大片蛮荒之地。楚成王时,古大冶纳入楚国版图。大冶古
铜矿,商中、晚期,
西周、
春秋早期主要是扬越氏族,氏族酋长便是矿老板。扬越及扬越氏族中的
越嶲、
角雉属、黄洞蛮等为开矿,
冶炼工人。春秋中期,楚成王占有了大冶铜矿区,派员管理,楚人当老板,工人仍是扬越人。有楚人或者其他蛮夷被楚同化了的楚人陆续加入,学习越人技术。
“当时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铜矿都由越人开采,在
鄂东南和赣西北是扬越,在皖东和赣东是
越国和
余干县。扬越出产的铜可以卖给楚,也可以卖给随(曾)国”。铜绿山考古队李天元教授说:“在
西周和西周以前,鄂东地区生活着
京族先民,最先是他们在这一带开采
铜矿”,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
谭维四说:“
江南古铜矿最早在商代已经开采,到西周时已具有一定的开采规模。商及西周,江南古铜矿的主人主要是越人”。“楚国的铜料主要来自江南古铜矿”。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万全文说:“扬越不仅曾经是大冶铜绿山铜矿遗址的主人,还应是铜矿的采冶者”。熊传善《从民俗,文物看文化对广西的影响》云:“在鄂南面不远的地方,即今
大冶市铜绿山一带,是当时最大的
铜生产基地,扬越给楚人的文化影响是提供了大量红铜,促进了楚国青铜器冶铸业的发展。红铜是当时头等战略物质,对楚国振兴起了莫大作用”。
历史典故
鄂君子皙
鄂君子皙是楚王子,楚之
鄂邑的
封君,楚王的母弟,官为
令尹,爵为执圭。
子皙所封之鄂邑,当即其先人
熊渠伐扬越途中,所至之鄂。鄂也是楚国仅次于
首都郢的第二大繁华城市。《九州记》曰:“鄂,今武昌。”所以,鄂君子皙的封地应该就是今天的湖北
鄂州市。
《越人歌》是产生于鄂君子皙泛舟新波之中的。新波的“新”当是一个时间概念,指春汛之期,江湖水涨,新波荡漾。鄂君子皙泛舟时,身着长袖“斑丽褂衽”,且披着五彩斑斓的绣被,亦说明当时正是气温尚冷的三月桃汛季节。“新波”的地点,按鄂君所封
鄂邑的位置来看,当是梁子湖。
梁子湖区西周时称樊湖,
战国时称鄂渚,今称梁子湖,位置在湖北鄂州市域南部,东与
大冶市交界,西与
江夏区毗邻。
鄂君子皙是谁,按《春秋左传》、《
史记》诸籍记载,春秋时的
公子黑肱,似与《
说苑》所载之鄂君子皙颇合。公子黑肱,字子皙,是
楚共王(公元前590-前560在位)的宠子,
楚康王、灵王的母弟,曾敖之
令尹。但与《说苑》的记载存在出入,根据《说苑》推测鄂君子皙应该是
楚威王(公元前339-329)时代的人,具体事迹不详。
传说:铜花草
传说很久以前,大冶铜绿山下住着一个扬越部人,排行老六名鄂同六,母亲和一个哥哥相继去世后,剩下他和一个年老的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受了
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浮肿,卧床不起。同六到处寻求偏方,用小单方给老父治病。有个郎中告诉他,铜草花性温微辣,能解暑消肿,不妨试试。
同六决定去山上找。这天,他上山找到了
铜草花,雨过天晴,一片嫩绿,铜草气味清香,正值初秋,铜草开出一串串紫蓝色的小花。同六采着采着,忽然看见一棵铜草下面露出一块块奇异的小石粒,就随手把这几块“美铜”装进篮内。回到家后,他忙着给老父煎药。药煎好后,同六才记起那几砣“美铜”连同铜草花一齐倒进了陶罐,扒出一看,颜色变成
碱式碳酸铜,药汤效力更好。于是,每次煎药,都找几砣“美铜”放进药罐煎熬。父亲喝后,浮肿渐消,几剂汤药之后,父亲奇迹般地好了。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效仿,钉木桩用它当锤,砸柴把它当斧,比粗糙拙笨的石斧、石锤强得多。后来又把硬块锤打成一把斧头,这大概是天下第一炉炼出的天下第一斧。这把斧头比石斧好看,耐用。人们见了,万分惊奇,也照样熬炼,到有铜草花的地方捡“美铜”,熬炼成功了,打制成斧、锤、碗、钵。这种经火炼的铜器坚硬、锋利。大家把“美铜”起名叫同六石,以示不忘鄂同六的伟大发明,感念他的孝心。后来文字复杂了,当地“六”与“绿”同音,就把同六石、同六山变成
碱式碳酸铜石、铜绿山了,铜绿山出铜就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