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尾鱼毒素(maitotoxin,MTX)是一种由岗比甲藻类产生的海洋生物毒素,是目前已知毒性最强的非
蛋白质类毒素。刺尾鱼毒素的LD50对小鼠仅为50ng/kg,腹膜注射仅需0.13µg/kg便可致死,其毒性超过VX神经毒剂10万倍。刺尾鱼毒素最早从一种引起西加鱼毒中毒的刺尾鱼科鱼类栉齿刺尾雕中分离出来,这种鱼在塔希提语被称为“maito”,因此得名“maitotoxin”。后来发现,刺尾鱼毒素实际上是由岗比
双鞭毛虫门产生的,经食物链蓄积于各种不同品种的鱼类体内。刺尾鱼毒素常与西加毒素同时存在于相同的鱼体中,并共同引起西加鱼毒中毒。
刺尾鱼为
鲈形目(Perciformes)刺尾鱼科(Acanthuridae)约75种体高而薄的
热带海生鱼类的统称。刺尾鱼毒素(maitotoxin,MTX)是由岗比甲
藻类产生,经食物链蓄积于刺尾鱼体内的一类结构独特的海洋生物毒素(the marine dinoflagellate Gambierdiscus toxicus)。随着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MTX中毒事故的增多,MTX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功地从岗比甲藻和刺尾鱼体内分离并纯化MTX。刺尾鱼毒素常与西加毒素同时存在于相同的鱼体中。
剌尾鱼毒素具有非常独特的性质,本身为生物高分子(biopolymer),为分子量最大的天然物,也是造成草食性鱼类有毒的主要
热带珊瑚礁鱼毒素,也是天然毒素最强的一种,其LD50= 50mg·
千克1.,只有少数几种细菌性
蛋白质毒素的毒性大于刺尾鱼毒素。
刺尾鱼毒素是一种高极化化合物,可溶于水、
甲醇、
乙醇、
二甲基亚砜,不溶于
三氯甲烷、丙和
乙氰。纯刺尾鱼毒素为无色固体,极易被氧化,有着相对较大的分子量。在1mol
盐酸溶液或lmol
氢氧化钠中加热,毒性消失;在纯水、lmol醋酸或lmol氢氧化钱溶液中,其毒性不受影响。其
化学结构属
梯形聚醚多元醇类,其二
钠盐的化学分子式为Cl64H256S2Na2,相对分子量3422,由142个碳链,32个醚环,28个羟基及2个
硫酸基组成,大多为反式稠环。其生物活性部分为
硫酸盐、羟基及
碱基氮原子,尤其硫酸盐基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效应,起决定作用。
刺尾鱼毒素毒性强,培养大鼠肝细胞TD50为80 pmol/L,
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50 ng/kg,其毒性强度比西加毒素高2倍。到目前为止,在已发现的赤潮生物毒素中,该毒素的毒性最强。对MTX的毒性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并缺乏有效的防护措施。其
细胞毒理作用主要是激活了
ca(clo)2+依赖性离子通道,导致Ca2+等离子内流,使胞内Ca2+浓度迅速增高,产生一系列生物效应,大量的钙离子进入细胞内,而影响到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相关的生理作用,诸如:刺激神经传导物质或激素的释放,活化
磷酸化酶C与A2及
蛋白质激酶,造成肌肉的收缩作用,同时细胞膜电位去极化,最终导致细胞凋亡或死亡。另外刺尾鱼毒素也影响到许多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无直接相关的生理作用,显示刺尾鱼毒素亦作用于其他部位。
刺毒鱼刺伤后,可使周围组织发生严重的创伤反应,如出血、神经与肌肉损伤、局部感染等。刺毒鱼毒素又可使伤员出现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障碍。救治措施为:局部捆扎、清创排毒、止痛、抗毒及防止继发感染。可在伤口上端扎止血带,防止
毒液扩散,并用拔火罐法吸出创口内毒液。有毒鱼的毒棘锯齿刺伤可引起严重裂伤和软组织创伤,应立即用冷盐水或无菌
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对刺入创面小而内部损伤大或污染的创口应予以扩创或吸收冲洗。同时仔细探查创口内有无毒棘的皮鞘碎片,如有应与毒液一起镊除并彻底冲洗,坏死组织应一并清除,防止继续吸收中毒。清创后的伤口可浸泡在有轻度麻醉作用的
硫酸镁溶液内30~90 min,然后再次清创并施缝合手术。抗毒处理可用3%
盐酸吐根素(
吐根碱)1 ml加3~5 ml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稀释(必要时可用原液)在刺伤处或刺伤附近的近心端作皮下或肌肉注射,总量不超过60 mg,以免过量导致
药物中毒。其它症状可对症处理。为防创伤引起感染,应根据伤情及时使用抗生素和
破伤风抗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