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达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品
《阿达》 ,全名为《阿达,或激情的快乐———家庭纪事》 ,是俄裔美籍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第六部英语小说,也是他整个创作中最长的一部作品,写于 1963年至1968年,1969年4月由纽约WcGraw Hill出版社第一次出版,此时的纳博科夫已是古稀老人。《阿达》的问世,如同作者另一篇风靡全球的小说《洛丽塔》一样,产生了巨大反响。这是纳博科夫自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是纳博科夫整个创作中最长的一部英文小说 ,也是最难解读的作品之一,被称为文学母题的百科全书,互文性是该小说的写作特点。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通过对前人文本的戏拟模仿,与作者进行对话 ,并始终站在反方的立场上,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进行颠覆,从而确立一种新的话语。另有中国著名美术片导演阿达、英国女数学家阿达。此外罗曼·罗兰的代表作《约翰·克利斯朵夫》里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曾经爱过的人物也叫阿达。
人物简介
20世纪伟大小说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品《阿达》,全名为《阿达,或激情的快乐———家庭纪事》,是纳博科夫的第六部英语小说,也是他整个创作中最长的一部作品 ,写于 1963年至 1968年 ,1969年4月由纽约WcGraw Hill出版社第一次出版。《阿达》的问世 ,如同作者另一篇风靡全球的小说《洛丽塔》一样 ,产生了巨大反响与影响。
作品介绍
《阿达》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自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阿达》是纳博科夫整个创作中最长的一部英文小说。
《阿达》是纳博科夫晚年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本人最长最钟爱的一部大作。但因其晦涩难懂而使不少评论家望而却步。《阿达》的问世,如同作者另一篇风靡全球的小说《洛丽塔》一样,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并引起了一场争论。著名文艺评论家阿佩尔在《纽约时代》 杂志书刊栏首页发表文章, 称赞作者又创作了“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说纳博科夫本人已经与当代文学的三大巨擘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弗兰兹·卡夫卡并驾齐名。还有一位批评家要求授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诺贝尔文学奖,声称:“如果纳博科夫不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那唯一的原因只能是该奖不配纳博科夫。”
在读者界里,《阿达》同样受到了热烈的欢迎,虽然没有《洛丽塔》那样风靡全球,但在美国依然是当年度畅销小说之一,名列排行榜第四,仅次于《教父》 、《爱情机器》和《一位裁缝师的自白》 。
小说的梗概大致是:1884 年夏天,小说的男主人公15岁的少年万温来到阿尔季斯庄园姨妈家做客。姨妈玛林娜有两个女儿,小女儿名叫柳谢塔,才8 岁。大女儿阿达12 岁,过几天就是她的命名日。阿达不仅长得漂亮,而且显得早熟,“性感少女”般地迷人。万温刚一到来,立即被阿达吸引住了。阿达对表哥的到来也感到高兴,因为有了一个玩耍的男孩伙伴。于是她带着万温参观庄园,与表哥一块儿玩各种游戏,两人每天形影不离,玩得非常快活。不久,两人渐渐地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不可一日不见,即使晚上睡觉时也是梦想着对方。随着在一起相处的日子越来越多,这种感情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互相渴望着对方,特别是男主人公万温对表妹的占有欲越来越强烈。起初,他们偷偷地接吻,继而相互拥抱,触摸,终于有一天在大家都去看戏的晚上,他们借口留了下来,在玩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偷吃了人类的“禁果”。自从尝到了“禁果”的甘甜之后,他们的关系一发不可收拾,两人利用一切场合,寻找一切机会,随时随地享受偷吃“禁果”甘甜的快乐。阳台上,浴室里,草丛中,树林里,阁楼上,琴房里,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纵享激情快乐的美好回忆。遗憾的是,暑假结束了。万温不得不告别美丽的阿尔季斯庄园,离开心爱的表妹阿达。分别前,两人在林中发誓,私订终身。分别后,两人用暗语通信,互吐思念之情。以后, 每年的假期万温都来到阿尔季斯庄园,与阿达一起共度欢乐的时光, 同享激情的快乐。但是,他们的幽会不时被妹妹柳谢塔打搅,柳谢塔总是好奇地缠着万温要和他一起玩。因而,万温和阿达不得不想出各种办法支走这个小淘气鬼,或哄或骗,或打或骂,甚至恐吓威胁。随着岁月的流逝, 柳谢塔渐渐长大了,出落成一个东风标致的大姑娘。她不仅知道了姐姐阿达与表哥万温之间是怎么一回事,而且也深深地爱上了表哥, 不惜以身相许。但是风流的表哥在和她玩玩之后,却不能给她任何许诺。深感痛苦的柳谢塔自知无法取代姐姐在表哥心中的位置,得不到万温的爱情,遂跳江而死, 成了爱情的牺牲品。万温与阿达的这种关系一直持续了10 多年。这期间,万温已大学毕业,开始了医生生涯。阿达也继承了母亲的职业,进入了演艺界。一次,万温的父亲杰蒙到万温的寓所里来看望儿子,无意中发现了阿达也在这里,他问万温是怎么回事。万温吞吞吐吐, 不敢正面回答。杰蒙猜到了儿子的 难言之隐 , 于是与儿子进行了一场严肃的交谈。原来, 万温与阿达是同胞兄妹。20 多年前,万温的父亲杰蒙和阿达的母亲玛林娜曾是一对人,他们在一起生下了万温。后来由于玛林娜演艺的职业生涯使她东奔西飞,不能经常在家照顾儿子和丈夫,于是她把这一职责交给了孪生妹妹阿克娃。天长日久,杰蒙与阿克娃的感情日渐笃深,二年后,杰蒙突然宣布与阿克娃结婚。玛林娜只好自食其果,带着痛苦和腹中的阿达嫁给了杰蒙的同龄堂弟丹尼拉。1884 年,当万温来到阿尔季斯庄园时,他的母亲阿克娃已因病去世。在父亲的苦苦劝阻下, 万温答应与阿达分开。1905 年,阿达与一位名叫安德烈的男子结了婚。但在此期间,他们仍不时地安排约会。与此同时,万温与阿达的亲人也相继谢世。1922 年, 当丈夫安德烈去世之后,阿达立刻飞往瑞士,与万温汇合,两人甜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他们不时地外出捕捉蝴蝶,上山散步, 撰写回忆录,回忆当年的风流往事。本篇故事即是他们的回忆记录。
阅读《阿达》, 我们始终感觉到作品的对话性、辩论性和颠覆性。话题可能是某种思想或观念, 对象可能是某个作家或人物, 等等。在对话和辩论中, 作者始终以反传统的面貌出现, 即充当反方的角色, 将传统的思想和观念颠覆, 树立一种新的话语。《阿达》开篇即戏仿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篇首语“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 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将它换成“幸福的家庭各各不同, 不幸的家庭家家相似”。在这句话中看似只换了一个词,但整个句子的意思全颠倒了。如果说《安娜·卡列尼娜》中重点讲述的是各各不同的几个不幸家庭的故事,那么在《阿达》中,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则强调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幸福家庭: 即万温与妹妹阿达组合的家庭。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因外遇渥伦斯基而导致了自己和家庭的不幸,然而在《阿达》中,万温与妹妹阿达的结合却是那么的幸福。这里, 我们明显地感觉到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与列夫·托尔斯泰进行着某种对话,颠覆了后者的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自己的家庭道德观。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禁止与血缘亲属通婚或发生性关系( 即乱伦禁忌) 是人类的共识,现实生活中这种乱伦关系为人们所不齿。即使在文学作品中,虽有不少作品对这种关系进行过描写,但却没有哪一位作家像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那样如此公开大胆地描写兄妹关系的柳无忌,并声称这种关系的正常和美好。恰恰相反,在诸多乱伦母题的作品中,我们读到的,要么是主人公只有精神上乱伦的欲念和渴望,而无实质性的乱伦行为,如戴维·劳伦斯《儿子与情人》中的莫雷尔太太对儿子的渴望,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昆丁对妹妹的欲念;要么虽然发生了乱伦行为,但完全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如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中的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要么即使有乱伦行为,也是暗中往来,偷鸡摸狗,决不张扬,如曹禺雷雨》中后母蘩漪周萍的通奸;在作者的另一篇同一题材小说《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也不敢向外暴露自己与继女洛丽塔之间的实质关系,而以父女家庭遮人耳目。总之,在以往的诸多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乱伦现象都是犯忌的,属于被禁止行为之列。凡是有乱伦行为哪怕是只有乱伦意念的人,都要受到惩罚,这是一项传统的游戏规则。莫雷尔太太在失去了“情人”儿子之后,作为感情上的无家可归者,在一无所有中一步步走向死亡;昆丁在企图保护妹妹凯蒂的贞操完全失败后,于精神毁灭和心灵绝望中了结了生命;俄狄浦斯在知道了真相后刺瞎了自己的双眼;蘩漪不堪心灵的重负,最后走进了疯人院;亨伯特终于良心发现,在杀死情敌后被捕入狱卒死狱中。总之,乱伦禁忌,这是人类生活的道德准则,违背不得,谁要是违背了,破禁犯忌了,必然走向命运的悲剧结局,走向不幸。
然而,当我们阅读《阿达》时,我们的观念被颠覆了,传统禁忌被推翻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另外一个世界,体验的是另一种感觉。故事发生地阿尔季斯庄园,这是一个人世间的世外乐园。在这个乐园里,不仅自然界呈现出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且这里人们的生活也是像自然界一样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其乐融融。我们的主人公们就是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 走进了人的自然本态, 展现了人的自然本能, 体验着人的自然情感, 享受着激情的快乐。这里没有什么禁忌,只有人性与自然的和谐——灵与肉的统一。这里我们感觉不到主人公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任何羞怯感和犯罪感,相反,却和主人公们一道体验着生命激情欢畅淋漓流泻的快感。如果说,万温与阿达最初几年在阿尔季斯庄园的“浪漫史”只能算作不更事少年男女在一起的玩耍和游戏( 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同胞兄妹) ,那么,几年之后,当他们都已长大成人,特别是在杰蒙告诉儿子真相以后,万温与阿达如果再继续发生性关系就是犯大忌了。按照传统作品的处理方法,万温听到父亲的话后,会感到震惊,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虽不至于刺瞎双眼,但最起码应该停止这种关系。然而我们的主人公却不是这样,他为这件事被父亲发现了感到懊丧。迫于父亲的压力,他虽口头答应离开,但实际上并没有放弃与阿达的约会,最后发展到与阿达同居,两人幸福和谐地生活着,直至老死。这里,一切都颠倒了过来。传统文学批评认为,任何一部作品都应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不是作者的杜撰世界,应该提出和解决人类社会的重大问题,对读者有所教益。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却终生反对所谓的“思想文学”,反对在他的作品中寻找道德的说教和直接的教育意义。他认为,文学既不教你什么,也不回答“什么是生活的意义”等问题,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即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一种与“其他存在形式相关的一种感觉,在这里,艺术( 好奇心、柔情、善良感和兴奋) 是标准”。当读者感觉到“一阵突然的冷颤” ,“毛发倒竖” ,而这种效果不是因为实际的寒冷而是由于作者文字的叙述力量,此刻,该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阿达》的故事即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上述思想的最好说明。在这篇故事中,从头至尾没有涉及任何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没有进行道德说教。副标题虽为”家庭纪事”,但却不像传统的家庭纪事小说那样,通过一个家庭( 家族) 的兴衰史来反映社会的变迁,也没有通过家庭成员命运的发展来给予任何道德警示,甚至对主人公的生平传记即生活中的大事件这些最基本的要素也是略带而过。相反,对阿尔季斯庄园,对主人公万温与阿达的罗曼史却不惜笔墨,重金描绘,呈一种自然状态,让你和主人公们一道享受“多么自由,多么无拘无束的爱情”的体验。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作品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