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春,男,1962年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获得
学士。随后于1987年和1992年分别获得该校地质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3年5月至1995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担任博士后研究员。自1995年5月起,他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工作,并曾任极地地质研究室主任。刘晓春还担任了多个国内外
学术期刊的编委,包括《Journal of Metamorphic Geology》《
极地研究》和《
地质力学学报》。
刘晓春于1984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获得
学士。之后继续在同一院系深造,分别于1987年和1992年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完成博士后研究后,刘晓春加入地质力学研究所,并在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他曾多次参与
南极洲考察,分别是第15次(1998-1999年)、第21次(2004-2005年)、第24次(2007-2008年)和第29次(2012-2013年)。此外,他还曾在
台湾大学地质科学系、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以及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作为访问学者进行研究。刘晓春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造山过程的
岩石学记录,特别是桐柏-大别造山带和东南极普里兹造山带。他在这两个地区的研究成果涉及高压/超高压岩石的热结构、保存与剥露机制、增生-碰撞过程以及东
南极洲麻粒岩的演化等多个方面。刘晓春主持过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并发表了超过100篇学术论文,其中有60篇被SCI收录。他还合著了四部专著。
刘晓春的研究成果丰富,特别是在东南极格罗夫山高级变质与侵入杂岩方面的研究,为理解格林威尔和泛非构造事件提供了重要线索。他的研究不仅限于理论探索,还包括实地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旨在重建东南
极地盾的
新元古代至早
古生代的构造历史。刘晓春的研究对于认识东南极泛非期变质作用的峰值温度、花岗质岩石的形成环境以及格林威尔与泛非构造热事件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