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益肇
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
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 张益肇博士。
个人事迹
17岁那年,张益肇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年级学生。一副东方人的身架,个头儿本来不高,又很瘦,看上去比他的年龄还要小。
在美国,收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至少要比在中国容易得多。但是如果想去读最好的学校,就非常难。比如哈佛大学在每4个申请者中录取一个。麻省录取的学生中有一半是在高中最好的学生,有5%能免学费。
为了这个5%的名额,张益肇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的内心充满渴望,变得勤奋而且激昂。不仅要让自己的成绩进入学校的前三名,还开始自修大学课程。数学、科学、物理、化学……总共学了7门。在旁人看来,这真是苦不堪言。可是他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一个孩子感觉不到学习的快乐,那不是因为他过于努力过于艰辛,而是因为,他觉得这并不是他想要的东西。那些日子,他的感觉正相反,没有一点痛苦,而且还很快乐。
但是对于一所真正的好大学来说。“优秀”的标准决不仅仅意味着学习成绩好。张益肇知道,像哈佛大学、麻省这样的学校。不会录取那些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就没有可取之处的学生。他们不会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还要看很多分数以外的东西。所以那些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把课外的东西当成必修课。张益肇竭尽全力去参加那些课程之外的活动,那会占用很多时间,他把这一切都当做他的梦想之旅上的伙伴,与它们携手同行,没有怨言,竭尽全力。
少年时代
高考后,他向麻省理工学院递交了申请。结果很顺利,他如愿以偿。很多年以后,有一天张益肇和熟人谈起当年的求学经历。在回答“你凭什么进入麻省”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列举出六项理由,这六项内容让麻省理工大学无法拒绝他的申请:
第一,有一个很好的学习成绩。这包括平时成绩和最终成绩,校内成绩和全国统一考试成绩。
第二,是很多课外组织的成员。他是学校数学比赛代表队的队员,是中国同学会的会长,还是中学里一个荣誉团体的成员。只有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才有机会参加这个团体。
第三,有很多校园之外的工作经验。他在每周三下午到一所医院去做2个小时的“义务工作”。为不同科室提供服务,包括开发计算机应用程序、整理文件和做其他杂事。
第四,有一些很独特的能力。比如在学校辩论会上的口才和机敏,还有下棋。
第五,很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麻省为检验考生而提出试题,是由一系列论文组成的,题目五花八门。比如:你一生当中都犯过什么错误?你学到了什么东西?你的长处在哪里?你的缺点在哪里?你为什么要来我们学校?还有一个题目是,“你跟某某共进晚餐”。所有文章都拿回家去写,整个过程持续好几个月。你可以听由己意,任意做答。答案没有标准的对与错,全看学生的见识和表达自己的能力。
第六,在整个申请入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渴望。大多数美国的学校都相信,一个孩子内心的渴望———而不是别人的渴望,将成为他永远的向导。
中年时代
1999年7月加盟微软亚洲研究院,现任微软亚洲工程院副院长,带领行政管理,软件项目管理和孵化新产品等工作。张益肇博士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期间为语音组主任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语言理解方面的研究工作。张益肇博士同时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前院长—张亚勤博士的技术助理,在此期间还兼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高校关系总监。
工作经历
张益肇。博士Nuance Communication是公司研究部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用于电信系统的自然语言界面研究领域的先驱。在Nuance工作期间,他参与了多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还领导公司的研究人员开发了Nuance产品的日语版本,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开放式日语语音识别系统。张益肇博士还在麻省理工学院的林肯实验室开发出了新的语音识别算法,在东芝ULSI研究中心发明了一种新的电路优化技术,在通用电气的研发中心开展了模式识别方面的研究。张益肇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电机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求学期间,他还是著名的Tau Beta Pi和Sigma Xi协会的会员。张益肇博士已在国际著名的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关于语音技术、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方面的论文,是多项专利和正在申请的专利的拥有者。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和信号处理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事迹
少年时代
中年时代
工作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