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
管虫,又名巨型管虫(学名:Riftia pachyptila),是
须腕动物科下的一种生物,巨型管虫的生长速度极快,两年内就可以长1.5米。
巨型管虫身体的顶端生有羽状物,它是巨型管虫
吸附硫化氢和
氧气的场所。与巨型管虫共生的细菌居住在虫体内一个特殊的器官——营养体内。由肌肉组成的心脏把血液从羽状物输送到营养体,并流经全身各个组织。营养体细胞内含有细菌硫化氢和
二氧化碳被细菌吸收,并由此来制造食物。食物以
有机化合物的形式释放到细菌体外,之后被巨型
管虫吸收。
巨型管虫的生活习性非常独特,它们完全不依赖
太阳提供的能源,而是依赖火山口附近的细菌,这些细菌利用火山口的热量和火山提供的化学物质进行化学合成。这些成年巨型管虫可以长到8英尺长,没有嘴,也没有内脏,只靠居住在它们体内的
共生细菌来提供能量。当它们幼小的时候,长着嘴和内脏,从而可以让细菌沿着这些器官进入它们的体内,当巨型管虫长大,嘴和内脏就消失掉,而把细菌困在体内。
巨型
管虫和共生的细菌合作的过程是:巨型管虫利用其顶端红色的呼吸器官吸收海水中的
二氧化碳和氧以及火山释放的
硫化氢,并把它们输送给体内的共生细菌,细菌通过对它们的化合产生能量。有了能量和二氧化碳就都好办,因为有这些条件就已经和植物的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机制类似了,细菌就这样制造出
有机化合物,一部分供应自己,另外一部分供应给巨型管虫。
巨型管虫发现于1977年由地质学家杰克·科利斯乘坐
阿尔文号深海潜艇前往科隆群岛热点探勘时所发现。巨型
管虫的发现完全是个意外,当时的研究队伍只是为了研究当地的
海底热泉,因此也没有生物学家进驻。这次探勘还在海底热泉附近发现了很多其他新物种。在这之后于中洋脊附近的海底热泉也陆续发现了许多海洋生物,尽管热泉附近的温度可达 350 °C – 380 °C。巨型管虫主要出没地为火山口附近,栖息深度超过5,000英尺(152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