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艺斋集稿
清朝曹雪芹所著的作品
《废艺斋集稿》是曹雪芹所著的一部手工技艺汇编,共分八册,包括金石镌刻、风筝扎糊、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诸种工艺。该书旨在传授技艺,帮助残疾人实现自养。现存的部分为《南鹞北鸢考工志》。
事迹
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一九四三年在北京短暂面世,之后就被当时购买了这部书稿的姓金田的日本人寄回了日本国内,从此这部书稿连同这位姓金田的日本商人均再无消息。此后,当时出于研究学习的需要,由国立艺专的日籍教师高见嘉十氏从金田氏手中将《废艺斋集稿》借了过来,挽请赵雨山、关广志、金仲年、杨谷、金福忠等当时著名文物家、美术家、工艺家及当时艺专学生孔祥泽等进行鉴定和抄摹,一共抄摹了二十六天,这才部分地将《废艺斋集稿》的内容保留了下来。据称,本书估计成书于十八世纪中叶。1943年日本人高见嘉十为了研究风筝制作,从一个日本商人金田那里借到了一部手稿,商人自称是从金鼎臣那里买来,这部手稿就是《废艺斋集稿》。高见命人使用铅笔将讲风筝制作的部分描摹之后归还了手稿,1945年后金田和手稿下落不明。1971年,孔祥泽将收藏的《废艺斋集稿》抄本出示吴恩裕,吴恩裕于1973年在《文物》杂志上发表《曹雪芹的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一文,使得本书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内容
《废艺斋集稿》各册讲述的内容分别是:
第一册讲金石图章,名为《蔽芾馆鉴金石印章集》。内容为如何选料、制钮、冶铸、刻边款、讲章法、讲刀锋、讲技巧等。此外还有彩绘的图式。“蔽芾”为弼废的谐音,意为帮助穷苦而有废疾者。
第二册为《南鹞北鸢考工志》,讲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这一册是全书写作的基础,《集稿》是从《考工志》逐步扩充而来。目前仅存《南鹞北鸢考工志》残卷,包括自序、董邦达序、歌诀、自题画石诗和爱新觉罗·敦敏的《瓶湖斋记盛》。
第三、四、五、六各册,大致包括以下内容:
讲编织工艺的。这是为盲人编写的。其中有各种图案花纹,按编织程序写成有韵的歌诀,词句有些类似棋谱的术语。文字平易,通俗顺口,好读好记。
讲脱胎技艺的。这也是为盲人编写的,由盲人做成各种脱胎,再由有眼人彩绘而成。
讲织补和染织的。曹雪芹在织补和染织方面的知识,与曹家久任江宁织造、曹雪芹在童年就耳濡目染有关。
讲雕刻竹制品日本扇股及宫灯、彩扎、团扇的制作。
第七册讲园林建筑艺术,名为《里湖中琐艺》。书中除文字外,还有彩色图录。尤其是书中有曹雪芹设计的一例园林景观,均精妙绝伦。
第八册讲饮食。名为《斯园膏脂摘录》。这册中除讲烹调方法,介绍一些菜式制作外,还有一些有关制酱、腌、薰、酵、炙及调料、香料、小食品的制作方法等,内容十分丰富。
相关作品
早在1973年,已故著名红学家吴恩裕先生在《文物》杂志撰文指出,曹雪芹有另一部作品《废艺斋集稿》,当时成为红学界的一桩公案。吴恩裕是根据好友孔祥泽提供的资料发表这一观点的。孔祥泽现已86岁高龄,3月20日他对记者讲述:该书为日本人收购,1943年他还看过包含画样的全书。当时由于书主很快要携书回国,他只能草作书录。据他说《废艺斋集稿》共分八卷,每卷各讲一种残疾人用以谋生的手艺,里面都有工程图。当时重点抄录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该卷仅存附录《瓶湖懋斋记盛》的前半篇文字,后半篇则根据他的回忆写成了白话文。文中不仅提到了曹雪芹写此书的目的,还详细记述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腊月二十四日曹雪芹在爱新觉罗·敦敏的槐园里同董邦达、过子和、端隽、于叔度等人的聚会。
曹雪芹研究会第一任会长胡德平及严宽等学者通过查阅大量明清史资料,还发现了《秋葵彩蝶图》和《如意平安图》两幅古画和曹雪芹有关系,并考证出这两幅古画被曹雪芹鉴定后,为爱新觉罗·弘历收藏。据胡德平根据《瓶湖懋斋记盛》中的文字,认为曹雪芹他离开京城后,并不是做了什么隐士,过着一种单纯著书的潦倒的隐居生活,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多项社会活动,扶贫救残、创办自救自养事业。
《废艺斋集稿》是曹雪芹的佚著。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流入日本,后就杳无音信。在1990年,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大辞典》中就专有《废艺斋集稿》的条目:“据吴恩裕撰文介绍《废艺斋集稿》是曹雪芹的一部佚著……”。而《红楼梦大辞典》中吴恩裕先生关于曹雪芹的佚著《废艺斋集稿》的资料,是来自北京风筝协会的孔祥泽老先生。
事情的起源是这样的。在1971年四月,在香山脚下的正白旗村39号老屋发现题壁诗后,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孔祥泽老先生看了题壁诗的字体后,不由得想起了往事。那是在1943年,年轻的孔先生正在北京(北平市)的“北华美术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塑。当时有个日本籍教师名叫高见嘉十,他对中国的风筝很感兴趣,想编著一部中国民间的风筝谱。就主动请孔祥泽帮忙。于是孔先生一边寻找资料,一边请教风筝高手。高见嘉十也从一位日本商人金田氏那里借到一套手稿书,有锦套,上书《废艺斋集稿》。书共八册。在其中的一篇自序文后落款“时丁丑清明节前三日,曹雪芹曹沾 ”。因当时他们主要是研究风筝,所以对其作者并没有太注意。他们对《南鹞北鸢考工志》抄录后,过一个月,金田氏收回书。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金田氏就没有了消息。后高见嘉十并没有完成风筝谱也回国。曹雪芹的《废艺斋集稿》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而就在人们把这部著作逐渐忘却的时候,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曹操的这部《废艺斋集稿》又轰动红学界,成了红学家们的热门话题。因在1971年4月4日,在香山脚下卧佛寺前东南的正白旗村39号老屋发现了题壁诗而轰动了社会。孔老先生把手抄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拿出来供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吴恩裕、胡德平研究,并口述了《废艺斋集稿》的一些内容。吴恩裕先生还写有《曹雪芹佚著和传记材料的发现》。吴恩裕、胡德平先生以及我国著名的红学家北京曹雪芹纪念馆馆长李明新女士和研究员李强先生等,都认为这是珍贵的资料。
为研究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费了很大心血的孔祥泽老先生,在2004年八十岁高龄时,在孩子们的帮助下出版了《曹雪芹与风筝》一书。书中介绍了曹氏风筝的制作工艺,详细描摹了《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43种风筝的工程图。同时又把《废艺斋集稿》的发现经过重述一遍。孔老先生对曹雪芹的佚著《废艺斋集稿》的钟情,对我国风筝艺术的文化传播的贡献是值得红学爱好者和风筝艺术爱好者敬佩的。
作者简介
曹雪芹,是一位杰出的风筝玩赏家和制作家。据游国恩考证,抄本《废艺斋集稿》 就是曹雪芹的遗作。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他写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和《此中人语》两篇关于风筝的专著,是一部水平很高的工艺美术教材性著作,它对风筝黑,白、灰的处理,色彩、色度,色调的处理,外观造型的处理,都突出了绘画性。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地介绍了四十三种风筝的扎、糊、绘、放的技法和工艺,每种风筝都绘有彩图、BOBBIN图,配有扎、糊。绘等歌诀。按曹雪芹设计图样扎出来的风筝,大者可达数丈,小者不到一寸,却都能御风而起飞,不致“倾覆”。曹氏风筝已是北方的主要风筝流派之一,在国内外有着较高的声誉,为人们所称道。当时执掌皇家画苑的名士董邦观看曹雪芹放风筝后,极为称赞,当场为《南鹞北鸢考工志》写序。
评价
《废艺斋集稿》,是一部记载我国工艺技术性的作品,故只在爱好技艺的圈内人中流传。曹雪芹在这部书中打破了中原地区文人对“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陈旧观念,详细记载了金石、风筝、编织、印染、烹调、园林设计等八项工艺艺程,目的是为了让残疾人能够以以养身,弥补先天、后天的不足。曹雪芹曾热心教会残疾人于叔度扎糊风筝,助他以此业养家。他在《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中道:是岁除夕,老于冒雪而来,鸭酒鲜蔬,满载驴背,喜极而告日:“不想三五风筝,竟获重酬;所得共享之……”这不仅反映了曹雪芹与于叔度的友谊,更反映了曹雪芹扶弱济困、助人为乐的高尚情怀。
目录
概述
事迹
内容
相关作品
作者简介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