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十字是一座位于贵阳市中心的环形天桥,已有近20多年历史,其功能除了供市民过街通行外,天桥上还有50余家商铺,一度成为贵阳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该天桥已不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的需要,于2015年12月初开始拆除。
历史沿革
早在明初,贵阳的土城墙改成石城墙,北面延伸到今天的喷水池,大十字名称就已经出现了。抗战期间,“二·四”轰炸给贵阳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重灾区就是大十字,导致大十字断垣残壁,昔日繁华成为灰烬。
解放后,大十字迎来又一次繁荣,成为贵阳市的商业中心。20世纪80年代,大十字街道两旁房屋后退,让出人行道。
1988年,贵阳市政府在大十字上空,架起一座环行露天
人行天桥。90年代改建为封闭式环形天桥,并设有小店面,市民逛街时,可在天桥上购物,随后便屹立近20年,未曾做过升级改造。
20世纪40年代,它就已经是两条主要街道的交汇处,繁华热闹,所以称为“大十字”,在不远的地方还有一个“小十字”,这些简单的形象符号说明贵阳是一座不怎么大的城市。
2015年12月,大十字环形天桥已不适应现代城市交通的需要,已开始拆除。
配套设施
大十字是个不变的城市记忆符号,贵阳再怎么变,大十字的地位牢不可破。因为其他几处重要的所在也和大十字相连,城市的生长是和这个“肚脐”联系在一起的。
它东接老东门,再往东就是东山(又称
栖霞岭)。东山口有一座牌坊,上面就镌着“栖霞胜景”四个字,过了这座牌坊,上行三五分钟,就到了前面提到的幽静的阳明祠了。
大十字往北是贵阳的另外一个繁华中心是“喷水池”。喷水池以前的名字叫“铜像台”,解放前立着
贵州省第一任省长周西城的
塑像。如今,铜像不知所终,只有一个造型莫名其妙、有喷水功能的
城市雕塑。
拆除原因
大十字环形天桥拆除,主要考虑到三个原因:首先,现有的大十字天桥转盘建筑体量较大,致使街道相对狭窄,对城市景观有一定影响;其次是,环形天桥凌驾于大十字上空,对路面行车的视线影响较大,且景观视线在大十字转盘处受阻;拆除后,行车视线将会得到很大延展,视野更加开阔,更利于展示大十字商圈两侧的建筑景观;再则,大十字转盘现有商业与人流相互干扰,不利于人流疏散,人行通道不够畅通。本次拆除后,将对大十字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从功能、业态和景观等方面进行整体提升改造。
历史事件
反袁世凯游行
在贵阳解放前的历史上,这里也是人民民主运动,展示人民力量的地方。例如民国四年(1915年)5月7日,袁世凯同意与
日本签订卖国的“
二十一条”。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反对。贵阳学界的师生也纷纷集会声讨袁世凯,其中,光懿女校的师生结队游行到大十字后与贵阳达德学校等其他学校的队伍会合。年已五旬的女教师杨镜如登上临时演讲台声讨袁世凯。讲到愤怒时,她从衣袋里摸出一把小刀当众割断左手小指,又撕下一块衣襟,用手指流出的热血在衣襟上写下了“勿忘国耻”四个大字,周围各校师生及围观市民群情激愤,高喊“反对‘二十一条’!”、“打倒
袁世凯卖国贼!”在贵阳历史上留下了“杨镜如断指骂国贼!”的壮举!直至贵阳解放前夕,贵阳大中院校学生开展的那场轰动筑城的反饥饿、反迫害大游行,大十字都是会合地。在历史上占有光荣的一席。
日本轰炸
1939年2月4日,日军18架
轰炸机经广西大溶口向西北、过
丹寨县向贵阳方向飞来,约中午12时飞临贵阳上空,投下炸弹129枚。被炸的中心地段就是大十字商业繁华区,东至护国路与
中山东路交会口,南至中华南路阿麻照相馆一带,西至中山西路先知巷口,北至光明路即省府路。被炸损失最重的商号有恒兴益、隆昌源、永丰泰、广和昌等百货店,广聚源皮鞋店,朱铭泰瓷器店,张鹤麟笔墨庄,中央银行贵州分行,凤祥银楼,
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药店,德昌祥参茸店,阿麻照相馆,亨得利钟表店等无数商铺。被炸毁最重的还有教堂、道观、戏院、学校等,并无一处是军事设施。事后灾民救济处调查,被炸死亡521人,炸伤702人,炸毁民房1326栋,产财损失估计2500万元,登记的灾民有8998人,其中大部分被炸后无家可归。当时贵阳是远离前线的大后方,而且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日军
轰炸机选定的轰炸目标并非军事设施,而是平民区,充分说明
日本的野蛮侵略是很血腥的。大十字就是日军犯下的这一轰炸后方城市及平民的罪恶的见证。曾有贵阳市民向贵阳市政府建言在大十字广场竖一块“勿忘二四轰炸”警世碑让人们永远记住日军侵略者在贵阳犯下的这一滔天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