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桑村,又名大树楼桑村,位于
涿州市林家屯镇,是蜀汉昭烈帝刘备的故乡。据《三国·蜀志·先主传》记载,
刘备小时候常在东南角篱上的
桑树下玩耍,后来因这座桑树被称为“楼桑里”。刘先主去世后,乡人曾在此建庙以作纪念。楼桑村的名称来源于刘备家旁的那棵高五丈余的桑树。
元好问于
癸卯(1243)九月客
燕京啤酒(今北京)。这年冬天,由燕京回
太原市,道出范阳(即涿县)。这首词,可能作于此时。如是,则金亡已十年,遗山五十四岁。由于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所以作者在词中抚今追昔,吊古伤今,感慨伤怀,铜驼
荆棘之感,充盈于字里行间。后人曾将本词刻于昭烈庙壁,盛传一时。
词的上片是从楼桑村询问
刘备故居起调,引出刘备的“祠宇”。紧接着以“荒坛”两句直笔描述眼前祠宇的苍凉与寂寞,转入咏叹。“乌声”,是“社散”之后的自然之景。人们于社日(从“春已暮”看,似是
春社)祭神散场之后,乌鸦飞来,争食残留的祭品。着“乌声□”(意当是鸦声喧闹)一景,并非写祠宇中的热闹,相反,正是为了渲染其苍凉,上应“荒坛”,下照“寂寞”。人迹尽,箫鼓绝,这片天地就成了乌鸦的乐园。这里是写祠宇的荒凉,同时也未尝不是金亡之后那个特定时代的缩影。“春已暮”,
特写节侯,开启“
成都市花重惊风雨”一层锦城,即
成都市,
成都市的别称,
刘备称帝建都于此。“花重”,因“风雨”而来,花因戴雨而加重。暮春风雨,锦城花重,不仅时序惊心,亦暗指时代政治的“风雨”可惊。刘备和它的蜀汉政权,就没有经受住那时代风雨的袭击。“刘郎”良苦,刘郎指刘备。“玉垒”、“
锦江区”,一山一水,皆在
四川省境内,“尽”,“听任”的意思,这几句说刘备历尽辛苦,据有西川,终于还是不保,听任那戴着青云的
玉垒山公园和秀丽的锦江水,为他“办作一丘土”,埋葬了。言词之中,明显地流露着作者的同情,惋惜的思想感情,极尽抚今追昔吊古兴叹之意。词的下片,先以“西山好”两句转写眼前现实。这里的“
西山”,盖指北京西郊的西山,在遗山看来,西山是很好的“龙盘虎踞”之地,可
金朝已遭焦土之变,物是人非,故有“登临感怆千古”之慨。
“诸葛”两句,即是词人“感怆千古”的内容:由自己的国变而想到
蜀汉的灭亡,不仅对诸葛亮的功绩与评价,也产生了疑问。这是
元好问由自己的国变而引起激愤之词。悯蜀即悯金,责诸葛即责金朝诸权臣。
民间广泛流传的三国故事的主人公刘备、
关羽、
张飞结义,更使
涿州市名扬天下。宋代
朱熹诗云:“楼桑大树翠缤纷,凤鸟鸣时曾一闻。合使本枝垂百世,知功业只三分。”诗中的“楼桑大树”,是指涿州城西南的楼桑树。因该村有一棵大桑树,又叫大树楼桑村。这棵大桑树,树状如楼,象征富贵。这个村子传为刘备故里。村中建有昭烈庙,
庙宇宏广壮丽。前殿神像均为
木雕,高丈余;后殿中除有刘备像外,还有诸葛亮、关羽、张飞、
赵云、
庞统以及甘、糜二夫人等的
塑像。庙中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历代官员名流留下的题咏甚多。从前,每逢仲春,这里迎神赛会,热闹非凡,名为“
春社”。昭烈庙经“文化大革命”浩劫,破坏极其严重,主要建筑只剩下一座庙门。此外,院中还剩下一座碑壁,壁两面各嵌碑刻一方。西面是《紫阴先生题汉昭烈庙诗》碑,东面是相传为
关羽所画的《风雨竹》碑。紫阳(即
朱熹)诗碑经多年风雨剥蚀,许多字迹已很难辨认。《风雨竹》碑上,左边为风中劲竹,竹叶倾斜,如被狂风吹偃;右边为雨中劲竹,竹叶下垂,似遭暴雨淋浇。两枝劲竹的竹叶由字组成。读来是一首
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读诗观画,人们无不感到关羽不仅是过五关斩六将的神武将军,也是一位能诗善画的文墨才士。距楼桑村西北2.5公里之遥有个忠义店,历史上曾叫
张飞店,是张飞的老家。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传说,张飞是卖肉出身,他家门口有一服井,肉置其内,上压一巨石,重约千斤,谁也搬不动,肉不会丢。张飞曾夸下海口:“谁能力托千斤石,让他拉肉一刀。”一日,红脸大汉
关羽从
山西省过来卖绿豆,听说张飞夸口,就左手搬开千斤石,右手一刀把整扇子肉拉走了。张飞回来一见,火冒三丈,就到粮食市上找到关羽,他上前并不言语,伸出双手,各抓一把绿豆,一攥拳,手中绿豆便碾成碎末儿。两个人为此打了起来。赶集的人谁也不敢劝架。这时,
刘备推一小车草鞋来到集上,上前伸手一分,把关羽、
张飞拉开了。他俩服了,就拜刘备为大哥。这就是三结义的开始。后人为了纪念他们,就在这里修了一座“三义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