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庵
位于河南淇县的佛教建筑
河南省淇县清凉庵:位于河南省淇县县城西北朝阳寺西北坡,坐落在一天然莲花座上,周边六大洞穴环拱,自古就是佛教圣地。根据庵内《鸿恩碑记》的记载,清凉庵的前身潮音庵曾有庙田47亩,主持海阔于康熙初年入山修行后在已成废墟的观音堂遗址上创建了清凉庵,并通过募化将庙田扩大到72亩。为使清凉庵免遭观音堂被地痞恶棍侵占后变成废墟的厄运,海阔向康熙帝申请执照,以求得朝廷的保护。周边主要景区有圣儒峰、王莽洞、天下第一石门、天书崖、盘古大殿。叮咚作响,美妙动听,鸟啭虫鸣,凤舞蝶飞,空气清新,景色宜人。
基本介绍
清凉庵在河南省淇县县城西北朝阳寺西北坡,碾沟顶端,壁立万仞之下,绿树成荫,消夏避暑,清净凉爽。庵后悬崖下面有清澈见底山泉,久旱不竭,甘冽爽心。山沟乱石下涓涓细流,叮咚作响,美妙动听,鸟啭虫鸣,凤舞蝶飞,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天然风貌,清凉世界。庵对面山壁下绕 山头有六个石洞,是避暑、休闲的绝好之处,洞内雕像、摩崖题记众多,妙趣横生。圣儒峰、王莽洞、天下第一石门、天书崖、盘古大殿等景点遍布景区。这里峰峰形奇,景景多姿,钟乳石姿态万千,或人物、活动物,形象逼真,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诗曰:昼观奇石异景,夜听山泉松涛。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住持僧海阔所立《碾子沟 清凉庵恩准执照碑记》中言及此庵修建曾得到皇帝恩准。
历史沿革
位于淇县城西18公里处,处于山凹之中,隶属古灵山景区。这里山青水绿,曲径通幽,在殷商时期,被帝辛定为夏季避暑行宫。
民间流传,清朝一位皇姑曾在这里潜心修行,并立有御赐石碑——鸿恩碑。这里有孔子贮足石像、尖山宝门、三仙洞、古石碾、鲤鱼跳龙门石景、冰柱、钟乳石景等,还有当地著名小吃——湖涂面条,可谓修身养性、远离喧嚣、寻求自然的绝佳旅游胜地。清凉庵又名碾子沟,这儿有一上千年的古石碾。
传说商朝末年,赵公明及三位妹妹琼霄仙子云霄仙子、碧霄曾在此修行,后兄妹四人帮助纣王抵抗姬发大军,死后,赵公明及三位妹妹分别被姜子牙封为财神、坑三姑娘之神。坑三姑娘之神主要掌管人间生育。后来,有人在此建起观音堂。因地棍豪强多次侵扰,明末已成荒山,海阔大师于康熙初年入山修行,四处化缘,创建“清凉庵”。当时有庙产74亩地,为了保护僧人和庙产不受侵害,海阔就给康熙帝写了封信,申请“朱批执照”,康熙看了信,就“恩批赏执照”,有记载说“自此,庶僧焚修有据,神人俱沾鸿恩矣”当地恶霸流氓再也不敢到此捣乱。为感谢皇恩,海阔于康熙52年6月在此立“鸿恩碑”。据传,康熙皇帝的妹妹,也就是民间所说说的皇姑曾到此上香。
时值盛夏,酷暑难耐,朋友欲觅一避暑之地,我便想到了清凉庵。近年来,清凉庵以其险峻、形奇、清凉吸引了八方来客,一年四季的流客络绎不绝。
据明、清《淇县志》记载,3000多年前,清凉庵原为殷纣王消夏避暑之地,随着纣王的覆灭,这里人去楼空,清凉庵历经劫难渐渐变成一片废墟。
传说在清康熙初年,外地一落魄书生因情伤断了尘缘,四处漂泊,决心觅一所清净之地,他最终选择了清凉庵。书生入山后,取法号海阔,专心修行,苦力募化,创建了殿宇,重振了庵威。他又在一天然溶洞内置大号石碾一盘,一则用来研磨善家施舍的五谷,二则磨炼意志,强身健体。因此昔日的游人常能听到“隆隆”的推磨声在山谷中回荡,故清凉庵俗称碾子沟。尽管这些是传说,却也有碑文和实物为证,只到现在那洞、那磨、那凳仍按当年的风格完好地保存着,令人为之心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