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庄村隶属
延庆区沈家营镇,从延庆县城出发,沿着
延琉路不过6公里,路南就是冯庄。冯庄是镇政府所在地,村里有服装厂、铸造厂、马铃薯育种基地。冯庄村有150多年历史。他们用自己特有的质朴和爱心,续写着一个又一个和谐团结、互助互爱的感人故事,成为远近闻名的“厚德村”。
概况
这个地方,当年属南边曹官营村,那村有钱人在这边有一大片地,就盖了两间房让长工过来看地。最早来的长工姓冯,随后又来了姓王的、姓郑的、姓梁的……于是,一帮俩,俩帮仨,押棚子,盖房子,起院子,慢慢成了个村。冯庄村全村共72户人家212口人,不同宗,不同祖,却不分你我,亲得像一家人——这家盖房子那家义务帮工,一人患病全村人跟着揪心,村干部的私家车全村人都能用……他们用自己特有的质朴和爱心,续写着一个又一个和谐团结、互助互爱的感人故事,成为远近闻名的“厚德村”。
冯庄有群好党员
好村风是历史形成的,而在现实中保持维护好村风,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冯庄有一群好带头人。
冯庄212口人,共产党员有26个,这个比例相当高。更重要的是,村里的党员,都能让百姓服气。
村支书冯铁四,1998年当选村主任,连着干了三届,从2007年开始,书记主任一肩挑。
“他家有车,就跟我家有车似的。”郑恩富说。铁四家买车早,农用车、小轿车都有,村民谁用,打个电话,没推辞的时候。“秋天收棒子,铁四跟俺们说,你们掰吧,多晚我都给你拉回来。”村民郑树德说。村民谁生了病,哪怕半夜,都是铁四往医院拉,垫钱不说,看好了病,再给拉回来。
最让村民们感动的是李仁义那回。2006年,李仁义得脑瘤去世了,家人在外买了寿材,等着用,就是没人给拉,嫌晦气。电话打到铁四这儿,他二话不说,一踩油门就去给拉回来了。
邻村西王化营村村主任王军跟铁四是同学,他评价铁四:“这个人,就像‘万金油’,村民家不管什么事儿,都能帮上忙。铁四写一手好毛笔字,早先不时兴买对联,村里对联都是他写的;有老人去世,他还会画棺材脸儿。”
铁四的前任于富祥如今是村委。“于富祥,就没见过那么厚道的人。”村民郑树德说,“他有劲儿,又实在,谁家盖房子,往房顶扔泥这重活儿,都是他的。”
村委王长富,有手艺,电焊、气焊、走水、走电、安暖气、瓦工,样样行。村民有活儿喊一声,他饭都不吃就去给人帮忙。
党员郝常菊郝大妈,过去是赤脚医生,村民们叫她“郝先生”。镇上有卫生服务站后,按说赤脚医生不必再行医了,可“郝先生”不管是下地干活还是出门回来,先不进自己家门,总是东家瞭瞭、西家探探,谁家有个病人都在她心上。该不该换药熬药?用不用打针输液?今天感觉怎么样?还有哪里不舒服?比医生问得还细。村里人生病,初诊、分诊都经过“郝先生”,慢性病康复管理也全赖着“郝先生”。“郝先生”六十多了,嫁到冯庄40多年,为村民接生11次,送终不知多少次……
就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干部、党员,村里风清气正,人际关系和谐,没什么大矛盾。
镇党委书记张绍芬说,冯庄有一绝:党员会和村民代表会一起开。这种情况在别的村是非常罕见的,“有矛盾的村,一个会都开不消停,哪敢两个一起开?”冯庄敢,是因为村两委处事公开、透明、公道,会一起开,话一起说,办法一起想,没有隔阂。
不过铁四也有“徇私”的时候。前两年,为了解决“4050”人员就业,县政府出钱设置生态就业岗,给冯庄23个名额。村里把符合条件的人都列出来,抓阄,抓着谁是谁。有一个人,没抓阄,直接上岗,他就是村民曹树旺。
“他媳妇马怀芝有
脑血栓后遗症,家里确实困难,咱不能让他吃低保去!”铁四说。
名单公布,无一人反对。大伙儿说,铁四公道。
帮工传统依旧
在冯庄村,邻里之间不仅扶危济困是常事,老辈子留下的互相帮工也蔚然成风,村民们都为生活在这样的村里感到温暖。
村民郑树德的口碑非常好,“老实”、“实在”是乡亲们对他的评价。老郑对人非常热心,谁家耕地忙不过来,谁家盖房子需要人手,老郑一定会第一个冲过去帮忙,而且从来不要任何报酬,“你给他钱他是绝对不会收的。”
去年9月,村民冯常根准备把自家4间老屋子的窗户玻璃改换一下。县城的门店都嫌工程小、赚钱少,不愿意接这个小活儿。冯常根一时犯了难。一天晚上,住在前院的郑树德到冯家串门,冯常根向老郑吐露了心声。
回到家后,老郑琢磨着:“最近自己在学校里做校舍加固工程,学校刚刚换下的废旧玻璃卖给了废品回收站,也许能派上用场。”第二天下午,老郑一下班,就推着双轮车径直来到了废品收购站。“这些玻璃有用没?我想用几块,行不?”老郑问道。“老郑你随便拿,不缺这一块两块的。”收购站老板跟老郑挺熟,他笑着说。老郑一边连声道谢一边动手拆下了十几块玻璃,放上双轮车,往冯常根家走去。“常根,我给你推点玻璃,收拾收拾,有空换上。”正在吃饭的冯常根和媳妇看见玻璃,紧皱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真是太谢谢了!您看给您多少……”“别说这没意思的话。我明天来推车。”说完,老郑转身走了。
村里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老郑这人勤快,一年到头闲不住,生活还非常节俭。平时,老郑穿的都是过去的蓝布衣服,也只有过年过节,家里才舍得吃顿好的。虽然如此,村里谁家地里有活来找他,每次付给他钱他都坚决不要,连顿饭也不肯吃。
在冯庄村,像郑树德一样为村民义务帮工的并不在少数。冯永杰义务帮乡亲垒墙头、于富祥帮乡亲盖房子、于久祥帮乡亲剥玉米……互爱中开展互助,互助中体现互爱,冯庄村的村民们都像一家人一样亲。
热心大妈郝常菊
郝常菊的热心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提起她,没有不知道的。
以前,郝常菊是个“赤脚医生”,从医30余年,接生、打针、输液,样样精通。虽然现在不再行医,可是村里人有个头疼脑热,该吃点什么药,注意点什么,还都愿意让她给拿拿主意。
村民郑记仓永远也忘不了1986年冬天的那个晚上。那晚寒风呼啸,郝大妈正在吃晚饭,郑记仓扶着怀有身孕的妻子祁桂萍进了屋,“嫂子,我媳妇老感觉腰酸,您给看看咋回事?”郝大妈立刻放下碗筷给祁桂萍检查。“这肚子挺硬,胎心有点快,怕是要生了,赶紧回家收拾收拾去医院吧。”把郑记仓两口子送走,郝常菊回屋发现祁桂萍头巾落在了自己家。“这大冷天的,可不能着凉受风。”想到这儿,郝常菊赶紧追出门。到了郑记仓家,只看见祁桂萍站在地上一动不动,羊水已经破了。郑记仓在旁边扶着妻子,不知所措。“要生了!”郝大妈喊了一嗓子,急忙和郑记仓一起把祁桂萍抬上炕,迅速帮祁桂萍褪下衣裤,孩子的头已经露出了多半个了。郝常菊来不及回家拿产包,决定先帮忙把孩子接生下来。不到十分钟,孩子顺利出生,是个可爱的小姑娘。郝常菊细心地把孩子包好,给母女两个盖好被子,急忙赶回家拿产包。10分钟后,孩子的
胎盘出来了,郝常菊剪断脐带……当她把一切收拾停当后,已经是夜里11点多了,祁桂萍母女也安静地睡着了。
多年来,郝常菊迎接了不少新生儿,也送走了不少逝者。村里谁家有老人去世了,郝常菊总会有求必应或不请自去,帮人家给逝者穿衣服、洗身子。村民刘记石的女儿很特殊,她既是郝常菊接生的,也是郝常菊送走的。2009年,刘记石的女儿24岁,因患门静脉高压不幸离世。孩子的父母和家人悲痛欲绝,村里其他人对这样的事儿没有经验,便帮着打电话找到了郝常菊。正在地里剥玉米的郝常菊得到消息,撇下手里的活儿,一路小跑来到刘记石家。郝常菊忍住悲痛,拔掉了死者身上的氧气管,帮忙穿上了寿衣。在大伙儿的帮助下,死者被送上殡仪车。当车门渐渐关闭,殡仪车缓缓驶出的那一刻,郝常菊百感交集,伤心的泪水滑下了脸颊。
生与死,是人生旅程的重要节点。在欢笑中迎接新的生命,在悲痛中送走逝者,生之喜悦与死之悲伤,在郝常菊的平凡生命中彰显出无疆大爱。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