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子麻黄
细子麻黄
细子草麻黄(学名:Ephedra regeliana)是麻黄属麻黄属下的一种草本状小灌木。其特征为地上部分木质茎不明显,小枝假轮生,叶2片对生,膜质鞘状。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
植物学史
E. Regel曾把细子麻黄作为单子麻黄的变种。O. Stapf也曾把它混入单子麻黄。R. Florin 1937年把它作为独立的种。Bobrov在《苏联植物志》中说它应并入雌雄麻黄(学名:麻黄 fedtschenkoae Pauls.),但后者除雌雄同株外,种子也较大,与细子麻黄易于区别。郝景盛在《中国裸子植物志》中将细子麻黄并入矮麻黄(学名:Ephedra minuta Florin), 并未叙述归并理由。但在其对矮麻黄的描述中说明种子较长,约6毫米;而细子麻黄的种子较小,通常长不超过4毫米。同时矮麻黄的小枝较粗壮,纵槽纹明显,雌雄同株,雄球花苞片3-4对,种子长达7-8毫米,均与细子麻黄不同。
形态特征
细子麻黄是一种草本状小灌木,高5-15厘米。地上部分木质茎不明显,仅基部有数枝长约1-2厘米、呈节结状的木质枝。主枝常不明显,明显时径约1.5毫米。小枝假轮生,通常向上直伸,较细短,节间通常长1-2厘米,稀达3厘米,径约1毫米。叶2片对生,膜质鞘状,下部约1/2合生,裂片宽三角形,黄白色,基部常带褐红色。
雄球花生于小枝上部,常单生侧枝顶端,椭圆形,长3-5毫米,径2-4毫米,苞片4-6对,稀达8对,基部苞片近卵圆形,上部者较窄,中肋绿色稍厚成条带状,两侧膜质部分较宽,苞片约1/2合生,假花被较苞片为长,倒卵状楔形,雄蕊6-7,伸出苞片之外甚多,花丝合生,先端分离,使中央的花药有明显的短梗,但外侧部分花丝分离不多,花药近于无梗;雌球花在节上对生,或数个成丛生于枝顶,苞片通常3对,下面2对约1/2以下合生,最上一对大部合生,仅先端微裂,雌花2,胚珠的珠被管短直,通常长不及1毫米,稀稍长而微曲。雌球花成熟时肉质红色,卵圆形或宽卵圆形,长约5毫米,径3-4毫米,上部苞片约4/5合生;种子通常2粒,稀1粒,藏于苞片内,窄卵圆形,长2-4毫米,径1.5-2毫米,有光泽,背部中央具棱状突起。
近种区别
细子麻黄与单子麻黄(学名:Ephedra monosperma C. A. Mey.)相近似,其主要区别在于细子麻黄的种子通常2粒,形小,窄卵圆形,常有光泽,包藏于苞片内;雄球花苞片较多,可达8对,花丝先端分离,花药有明显的短梗;雌球花最上一对苞片几全部合生,仅先端微裂,珠被管通常短直。
生长习性
细子麻黄的地下茎发达;成长的地下茎垂生或斜展,从膨大节上发出纤维状细根,并由顶芽附近的侧芽形成二歧状分枝,几平行或斜展向上生长,而在地表下第一节上再形成二叉状分枝,在地表处发出2-3侧枝,仅长出1-2节间后,顶芽干枯,而从其节上成对发出新枝,以后逐年重复被更替,致使在地表形成粗至1-2厘米的疙瘩状茎基。花期5-6月,种子7-8月成熟。
保护现状
细子麻黄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2004年)——近危(NT)。同时,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0年 ver 3.1)——无危(LC)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
分布范围
产于新疆。天山南北麓较多,北由乌鲁木齐市向西至伊宁市海拔700-900米地带,南由和硕县向西至阿克苏市,其垂直分布较高,可达海拔2500米地带。常生于多沙砾石地区或石缝中。分布于阿富汗、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俄罗斯联邦(阿勒泰市、图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苏联印度也有分布。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近种区别
生长习性
保护现状
分布范围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