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云,男,
同济大学城市设计博士、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博士后、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城市与建筑设计所所长、高级规划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注册城市规划师,2007年广州国际设计周“金羊奖”十大设计师获得者。
长期以来从事
建筑设计和
城市规划工作,共主持和参加完成了150余个设计项目,多次在国际及全国投标中中标,并获得全国和省市级优秀设计奖。迄今已在国内重要专业期刊上发表了学述论文14篇,其中7篇发表在核心期刊,并于2005年10月在中国建工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城市设计的本土化——以现代城市设计在中国的发展为例》。
长期执着于城市和建筑本土化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尤其关注中国城市和建筑的本土化问题,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有较系统性的成果,并将研究成果不断尝试运用于
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实践。认为本土建筑设计应该纳入全球现代建筑发展的坐标系,才能追根溯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既反对城市和建筑设计领域的“移植主义”潮流,也反对对传统建筑“样式复兴”的庸俗化倾向,认为本土建筑设计应走多元化的道路,虽不反对在特定环境中对本土建筑符号的复制和模仿,但更强调本土建筑设计应该以全球现代建筑发展的坐标系为参照,这是对本土建筑文化内涵的含蓄继承和发扬。中国本土建筑一贯注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功能,物质层面注重内向空间、尤其是园林空间的营造;精神层面注重意境的含蕴。认为中国本土建筑具有五大特征:内向院落空间、地域化的色彩体系、宜人的空间和建筑尺度、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和地方特色的附加装饰。认为前四个特征的继承应该比较含蓄,比较考验建筑师的修养,也比较符合现代建筑的要求。而通过符号化的附加装饰来表达对本土建筑的特征相对比较肤浅。坚持“反本土的本土化”的
建筑设计理念,强调本土建筑设计有本土建筑的现代化和现代建筑的本土化两种途径,一种是站在本土视角,一种是站在全球视角。
所创作的阳朔
阳光100西街广场、广州
二沙岛星海演艺集团办公楼、深圳珠江广场、
武汉保利滨湖住宅和广州大学城广州大学等都体现了建筑师这种全球现代化建筑发展坐标系下的本土建筑设计实践“反本土的本土化”的价值观。
广西桂林阳朔西街广场规划及
建筑设计,2006年中国建筑艺术双年展最佳创意奖、2007年度
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第四次优秀建筑佳作奖
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新址)办公楼,2009年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第五次优秀建筑创作奖
广州市沙面近代历史文化保护区整治规划,2003年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2003年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
一等奖 成都大源商业商务核心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2010年度
广东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
广州大学新校区首期教学试验楼
建筑设计(社科实验楼、文科实验楼、艺术实验楼),2007年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三等奖
十香园(
岭南画派纪念馆)建筑与景观修复工程设计,2008年广州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
二等奖,2009年度广东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
三等奖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四(广州大学)详细规划设计,2004年
广州市城市规划设计优秀项目
一等奖珠海市新情侣北路、港湾大道改造规划及景观设计,2009年度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广州市南沙蕉门河沿岸及城市中轴线城市设计,2006年广州市城乡规划设计优秀项目
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