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瓦纳库古城是
西班牙征服前统治
安第斯山脉和周围大面积地区的强大帝国的首都,在公元500年到公元900年达到了帝国的强盛期。在周围当地居民还发现了祭祀用的
美洲驼、陶器、铜器、银器和
黑曜岩。从发掘出来的东西看,蒂瓦纳库主要敬奉着一位带着有翅膀随从的
门神。这个有人形的有翼形象在许多发现的陶器上很常见,是保佑蒂瓦纳库日常生活中农业丰收、渔牧业富足的神明。蒂瓦纳库遗址的建筑证明了安第斯文明对于当时当地的的文化和政治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作用,远远不同与美洲其他
西班牙征服前的帝国。
建筑简介
蒂瓦纳库文化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标准(iii):蒂瓦纳库遗址见证了西班牙征服前强大帝国在
安第斯山脉地区文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强有力的引导作用。标准(iv):蒂瓦纳库遗址的建筑是会堂建筑和公共建筑的典范,是安第斯地区文明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建筑概述
蒂瓦纳库古城是公元400年
玻利维亚人在
的的喀喀湖边建造的。很快居民聚居中心就繁荣发展起来,成为一座繁忙的城市。在这片土地上,修建了许多
梯形金字塔、法庭和城市中心建筑。今天的艾马拉印第安人聚居的小村落就很靠近
西班牙征服前的蒂瓦纳库遗址。
考古学家对这一地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上,蒂瓦纳库遗址的梯形金字塔和城墙上还紧密排列着大量的雕刻十分精美的石头。曾经有3万到4万人口居住在往日这座生机勃勃的古城内外。但不幸的是,现代人类对蒂瓦纳库古城当时的手工业、食品贮藏系统、美洲驼队和蒂瓦纳库人创造的蒂瓦纳库式捕鱼法所知甚少。
有考古学家描述蒂瓦纳库古城中心和城周围的
壕沟更象是为仪式庆典服务的,而不是用于战争中的进攻防御。而且由于常年降雨量很达,壕沟还起到了将雨水分流到城中其他下水道中,引流入蒂瓦纳库河的作用。阿卡帕那是最大的梯形金字塔,曾被认为是一座人工堆建的小山。经过考察,人们后来发现阿卡帕那的
地基是由一块一块经过完美切割的石头严丝合缝地垒砌起来的,成为蒂瓦纳库的标志性建筑。
蒂瓦纳库古城中心还有六个带有垂直石柱的“T”形台地,是蒂瓦纳库的另一个显著标志。台地的地面满是灰土,极有可能是从周围的
壕沟中挖出来的。
树袋熊塔在法庭遗址周围挖掘出一些遗骸和大量的手工艺品显然是城中的能工巧匠的杰作。这些遗骸的姿势是坐着的,其中一人拿着一件陶器,上面描绘着代表蒂瓦纳库的神物
美洲豹和
美洲金猫的图案。
地理位置
玻利维亚是
南美洲中部的一个内陆国家,北部和东北部同巴西交界,东南部与
巴拉圭毗连,南部与
阿根廷为邻,西南部和西部同
智利和
秘鲁接壤。全国地势很高,有“南美洲的
帕米尔高原"之称。东部和北部是
亚马孙河的
冲积平原。
安第斯山脉蜿蜒于西部,形成著名的"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高原上有
的的喀喀湖(与秘鲁共有),为南美最大的湖泊。纵贯南美大陆西部的安第斯山脉在玻利维亚境内达到它的最宽点,约650千米。玻利维亚和智利两国交界处的西科迪勒拉山脉有许多山峰高达5800~6500米,其最高峰附近有多处
活火山。
该山脉的各个山口都在4000米以上。西科迪勒拉山脉东部就是玻利维亚高原,其大部分地区在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平均宽140千米,长180千米,在
玻利维亚境内的面积为102300平方千米,几乎占国土面积的10%。西科迪勒拉山的支脉延伸至高原上,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山谷、盆地。高原北部土地肥沃,为人口聚居区;南部是干燥的沙漠地带,人烟稀少,只散布着一些因开发矿产而形成的小镇。全国约70%人口居住在高原地带,大多数城市也建在高原上。高原东部耸立着
东科迪勒拉山脉。
沿着
东科迪勒拉山山脚自然形成一条平缓的通道,从北部
的的喀喀湖一直伸展至南部
阿根廷边境。东科迪勒拉山脉北部群山与雄居于的的喀喀湖东部的科迪勒拉山主脉相连,汇集了6座高度超过6000米的山峰。整个山脉向东北方向延伸,海拔逐渐降低,一直绵延到亚马孙盆地。的的喀喀湖地处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北端,面积8965平方千米,海拔3810米,为世界上能够航行的最高水域。科迪勒拉山脉主脉东北坡森林茂密,有许多河流冲积的肥沃山谷,属高温湿润气候带,盛产
可可、咖啡、糖、
古柯和其他热带水果。但连接这一地区与
拉巴斯等消费中心的
交通运输十分不便,通过山口的公路干线非常险峻,其中有80千米的路段竟需爬升3430米。
东科迪勒拉山脉在
科恰班巴附近向东倾斜,形成东科迪勒拉山脉东麓高原,一直缓慢延伸至东部平原。高原上的河流多汇入
格兰德河(流向东北方向亚马孙盆地)和
皮科马约河(向东南流入拉普塔河)。
人文资源
蒂瓦纳库有着自己独特的与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相适宜的农业耕作,他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区的湿地。蒂瓦纳库人挖出多条相距16到30英尺宽的渠(有些地方长达650英尺),渠和渠之间用于耕种,渠中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用于使用和肥料。渠中的水还可以调节土壤的温度,保证作物不被冻坏。实际上,这种被证明为非常成功的耕作方式一直被艾马拉人沿用至今。
蒂瓦纳库人一直统治着南部河谷,在公元400年到500年间,他们控制了的的喀喀湖的西部和北部地区,也把他们的货物和耕种方式带到了这些新的地方。在这段时间内,蒂瓦纳库人和周围地区贸易往来频繁,载满货物的美洲驼队穿梭在城市之间,整个经济网络覆盖了
安第斯山脉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蒂瓦纳库的建筑师在选定这个挡住山峰的位置兴建神庙时,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们知道将神庙建在这里会产生什么效果,就是伊雅曼尼峰会消失,”他说,“这是他们在这里创造的视觉幻象之一。”惟有攀上最后一级阶梯,到达神庙的平顶之后,有蓝有白的闪亮山峰才会再度映入眼帘。“看看四周,”佛朗伊其说,“前面是伊雅曼尼峰,后方是
的的喀喀湖。在安第斯人的宇宙观里面,这个地点的确标志了天地交界之处。”
其实普马拉彭库只是蒂瓦纳库人在这片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建造的数座神庙之一,其他除了神庙之外还有着石像和雕刻的华丽中庭。他们以一道
护城河围绕这个宗教中心,事实上等于创造出一个小湖,而神庙区就是位于湖中央的岛。“他们完全改造了当地的景观,使它融入他们的宗教信仰。”
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艾伦·柯木塔说,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一直领导着蒂瓦纳库的发掘工作。
该地区的
亚热带山谷也处高温湿润气候带,人口稠密,出产多种粮食作物和水果。占
玻利维亚国土面积70%的热带低地,从
东科迪勒拉山脉东麓高原向东北和东部延伸至巴西边境,向东南和南部延伸,直到与
巴拉圭和
阿根廷接壤处。北部和东部低地为热带
雨林,雨林中部是广布着牧场、沼泽和
灌木丛的开阔平原。这一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隔绝,无论从西部还是从东部进入该地区,交通都十分不便。东科迪勒拉山脉东麓雨林和平原向南延伸至
皮科马约河,雨量由北向南逐渐减少,最南部为灌木丛林和草原构成的干旱地带。
建筑特色
位居中心的阿卡帕纳神庙共分7层,显然是在模仿附近的金姆萨恰塔山峰。为了使它更像一座山,蒂瓦纳库人在阿卡帕纳神庙内建造了排水管路,如此每年雨季一来,雨水就会奔流过整座神庙。“这是更新大地、维持
宇宙循环的一种方式。”柯木塔说,他认为蒂瓦纳库人可能是在雨水轰然流贯这座山上神庙时举行生殖庆典或其他仪式。有些典礼比较恐怖。蒂瓦纳库人和瓦里人一样,非常好战,也会献祭俘虏来庆祝胜利。阿卡帕纳神庙四周曾发现过肢解后的遗骸。蒂瓦纳库人还有一点和瓦里人一样,他们的陶器上也绘有可怕的景象,画中头戴
美洲金猫面具的战士手执首级,或将一排舌头外吐、翻着白眼的头颅挂在腰间。
蒂瓦纳库境内不同地方的人,
头骨形状迥异“蒂瓦纳库是个非常国际化的城市,吸引很多人前往。”黛博拉·布拉姆说着,一边小心翼翼地将两个在蒂瓦纳库发现的头骨放在一边,以供对比。她是
佛蒙特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目前正在研究蒂瓦纳库这个古老王国的民族迁徙。
“蒂瓦纳库境内不同地方的人,会将头骨整形成非常不同的样子,”布拉姆说,“他们有的用绳子裹住婴儿的头,有的将板子绑在他们头上,以塑造出特殊的头形。”成年以后,他们就会戴上和自己特殊的头形相吻合的帽子。布拉姆所拿的
头骨中有一个呈长管状,有点像火山顶。另一个从前额到后脑整个压平了,所以两侧是凸起的。“管状头颅的民族来自湖的东边,这种扁平头颅的民族则来自草奎夸。”布拉姆说。基因研究显示“他们迁移到这里然后与
异族通婚”。布拉姆还没有找到证据显示这里有瓦里移民(他们只会把后脑整平)。瓦里人和蒂瓦纳库人也许不曾通婚,但也没有互相征战的证据。“他们都是当时极重要的大国。”许莱柏说,“双方一定有互动,但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互动。”
学者目前还在设法了解这两个王国的年表。有人说是瓦里先灭亡,也有人说是蒂瓦纳库。究竟是一方征服了另一方,还是一场干旱让两个国家一起走向衰亡?无论原因为何,这两个帝国显然都是骤然终结的。康楚帕塔的陶工有一天突然抛下工具就走了,或许是被某些至今身份未明的入侵者赶走的。而在蒂瓦纳库,石匠也中止了他们浩大的
建筑工程,留下尚未完工的神庙,把几块巨大的安第岩石块弃置在
的的喀喀湖岸。然而瓦里人和蒂瓦纳库人已经在南美洲安第斯山创造出一个从未完全消失的遗产,那就是帝国的概念。400年后,印加人兴起,从他们奠定的基础上出发,将这个概念发扬光大。
历史意义
考古学家在
玻利维亚的的喀喀湖沿岸发现了一批造型优美、绘制精细的罕见酒器。这批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酒器造型类似人头,其中有20件完好无损。通过这些酒器,人们可对
安第斯山脉中南部的前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时代文明——蒂瓦纳库文明有所了解。
威斯康星大学拉克罗斯分校的TimMcAndrews对此评论道:“这是划时代的发现。”这些酒器是由
赫尔辛基大学的RistoKesseli、AnttiKorpisaari与玻利维亚同事在在蒂瓦纳库文明的一处特别圣地——Pariti岛上从事发掘工作。这处遗址还包括大约500件精美器皿的碎片,作为仪式的一部分,祭司们可能将这些器皿扔进一座狭窄的深坑摔碎。Korpisaari推测,那些完整无缺的器皿可能被原样埋葬,以防止它们落入敌人手中;该遗址的年代在公元850至1050年间,接近蒂瓦纳库文明末期。
这些陶器上塑有15至20厘米高的男女半身像,以及
秃鹫、毒蛇和其他动物。Korpisaari在近日发表的文章中公布了这一发现,指出以前也发现过仪式用酒器,但这种工艺水平却非比寻常,代表着“以往发现的蒂瓦纳库陶器中工艺水平极高的那部分”。
蒂瓦纳库帝国在公元1100左右灭亡后,这片地区(蒂瓦纳库帝国首都)遭到了浩劫,这样的储藏地点非常罕见,因此该发现意义重大。此外,由于织物无法在潮湿的高地中保存下来,考古学家希望了解任何有关人们衣着的信息。
佛蒙特大学伯灵顿分校的DeborahEileenBlom表示:“能亲眼看到人们生活中的样子是极有价值的。我们几乎没有造型如此逼真的蒂瓦纳库人像器皿。”
参考资料
中国文化网.tech.sina.com.cn.201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