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地质笔记
2016年温家宝所著书籍
《温家宝地质笔记》,于2016年3月26日由地质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全书分为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四个部分。
本书收入温家宝同志1968年至1985年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工作、学习笔记160余篇,手迹影印件632幅,回忆文章24篇,照片50余幅等。
创作背景
《温家宝地质笔记》收入了温家宝1968至1985年在地质系统工作期间的工作、学习笔记160余篇、手迹影印件632幅,以及作者撰写的回忆文章24篇,照片50余幅。该书所收笔记、回忆文章及照片均为首次公开发表。
2014年3月,为表达对地质工作和昔日同事的怀念之情,退休后的温家宝整理了自己当年的笔记交由地质出版社编辑出版。
在编辑该书过程中,无论是大纲的拟定、框架的确立、笔记内容的精简取舍,还是版式和封面设计,温家宝本人都全程给予了具体的指导。他曾15次以书面形式提出修改意见,多次与编辑组面谈编辑方法,先后7次审阅书稿的草稿,5次审阅样书。
经过录入、选篇、分类、注释、审校、封面设计等有关环节和多次修改,到2015年6月,出版社完成了全书初稿的样稿,并先后分送40余名曾经与温家宝共事过的老领导、老专家,地质系统资深院士、地质科技工作者,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征求意见。所有意见及建议温家宝本人都逐条审定。
本书大量使用了笔记影印件,影印件篇幅合计占全书容量的三分之一。根据每部分内容,影印件采取不同的编排方式,或图文对应,或以图代文。
作品内容
第一部分:野外地质考察笔记
这部分所选笔记、日记和回忆文章,反映了作者当年穿行于崇山峻岭、戈壁荒漠从事野外地质考察的工作内容。
第二部分:管理工作笔记
在“引言”中,温家宝详细回忆了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自己是如何从一个地质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地矿部副部长的历程。这部分收录的笔记反映了1979年至1985年作者在不同领导岗位、不同管理阶段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思路。
第三部分:调研笔记
“引言”及4篇回忆文章详细反映了作者1980年5月至1985年4月多次调研的经过,反映了作者在调研中深入基层,察看实情,兼听并记,与基层干部群众共同探讨、谋划地质工作改革之策和发展之路;反映了作者唯真唯实的工作理念,专注执著的工作精神,认真审慎的工作态度,集思广益的工作方法,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
第四部分:学习研究笔记
在“引言”中,出身教师之家的作者详细回顾了自己在学生时代和参加工作以后博览群书、潜心学习的事例和感受,真实记录了作者为了人民积累知识,为了做好本职工作不倦学习的思考、感悟和收获。
作者自序
摆在面前的45个封皮陈旧的笔记本,是我从事地质工作时的部分笔记。其中,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期间的有21本,在地矿部工作期间的有24本。
2013年3月我退休后,得以有闲暇慢慢翻看这些笔记本。看着笔记本中熟悉的笔迹、清晰的图示,昔日祁连山脉的风雪、地质队员的音容笑貌、地质行业改革探索的历程,如同电影般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走进深深的回忆中。
从1968年到1985年,我在地质系统工作了18个年头,大多是在艰苦环境中度过的。其中,在甘肃省地质局工作15年,在地矿部工作3年。这18年是我从青年到中年这段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更是我们国家发生历史转折变化的重要时期。
这些笔记不仅是珍贵的地质工作记录,也是我成长历程的真实写照。这些笔记中,有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和描绘,有对地质工作的实践和认识,有科学考察的经历和收获,有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疾苦的关切,有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勉励。它们来自于神奇的大自然和艰苦的地质工作,是我用双脚走出来的。
从这些内容丰富的笔记中,可以看到在那动乱和走向变革的年代,在喧嚣的社会和寂静的自然环境中,在朝气蓬勃的年轻岁月和走向成熟的“而立”、“不惑”之年,我对地质工作的极大专注,对科学的热爱,对学习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我平静而从容地直面各种困难,一步一步地前行和攀登,从未退缩。我坚信,不畏艰难困苦的人,终会到达光辉的顶点。
梦里常回祁连山脉,最忆荒野找矿时。我难忘祁连山的找矿岁月,怀念昔日的同事,牵挂着甘肃省的发展。在甘肃从事地质工作的经历,是滋养和支撑我精神之树栉风沐雨的沃土。
在地矿部工作期间,从长白山到天山,从横断山脉武夷山市,从秦岭南岭,我到过祖国的许多山山水水,亲身经历了我国地质行业体制改革的最初探索。
我感谢培养我成长进步的艰苦环境和呵护我的园丁、师长。得益于伟大的改革开放,我才能从西部地区一个普通的地质队员逐步成长为承担重要责任的领导人。
往事并非如烟,记忆历久弥新。这些笔记从不同侧面,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一个年轻地质队员成长的历程,同时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地质工作的变化和取得的成就。把这些笔记整理出来,也是表达我对地质工作的无限怀念之情。
从内容上看,我的地质笔记大体可以归成四类:一是野外地质考察笔记;二是管理工作笔记;三是调研笔记;四是学习研究笔记。本书摘录的笔记内容就是按照这四个分类,从这45个笔记本、400多万字中筛选出来的。可惜的是,由于单位多次变动、个人多次搬迁,我的一些地质笔记、图表资料、手稿及标本等散失了。这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在野外地质考察笔记、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部分,还摘选了我的一些日记;在管理工作笔记、调研笔记和学习研究笔记部分,收录了我撰写的几篇调研报告及学习研究部分文章。由于地质工作的专业性,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我在每类笔记及摘选的有关笔记前面专门写了回忆当时工作和生活的文章,作为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并对部分笔记另拟了标题。全书除野外地质考察笔记以地点、时间顺序编排外,其余均以时间顺序编排。
真实是本书的生命。本书所录笔记完全是原始记录,仅在个别笔误之处用注释修正。确需改补的错漏字,加方括号予以区别,以保持笔记的真实。
这里,我要衷心感谢国土资源部、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和地质出版社及有关人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大量心血。
温家宝
二0一五年十一月
创作经历
1968年,温家宝从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分配至地处酒泉市甘肃省省地质局区测二队任技术员,长期从事祁连山脉马鬃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找矿工作,工作区域涉及甘肃、青海省、新疆、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内乱结束,人心思定。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人们精神舒畅,干工作劲头十足。此时,温家宝的个人工作也发生了变化。
1978年12月,他被任命为地质力学区测队副队长,分工主持地质力学队的生产工作。1979年9月21日,调任甘肃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12月离开酒泉市,到兰州市的省地质局报到,结束了12年的野外地质工作。
1980年初春的兰州,天气渐暖。温家宝住在地质局办公楼三层一间宽敞但简陋的办公室。他全身心投入管理工作,却依然有一些怅然若失。
1980年3月16日的日记里,温家宝这样写,“山黑黢黢横在兰州市的南边,我坐在桌旁,天天仰望着它,山下面新建了许多楼房、厂房,嘈杂的 声音日夜不宁。
1981年,温家宝被提拔为甘肃省地质局副局长,更大的机遇也很快到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按照“四化”方针选拔年轻干部,在此背景下,时任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开始在全国地质系统考察选拔优秀的年轻干部。
1983年10月,温家宝升任地矿部副部长。在地矿部工作期间,温家宝踏遍祖国山山水水专事调研,从长白山到天山,从横断山脉武夷山市,从秦岭南岭,他亲历了我国地质行业体制改革的最初探索。
1980年5月至1985年4月多次调研的具体过程,从中细微体察他调研的特点——认真审慎的工作态度,集思广益的工作方法,深入基层、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
1984年9月,温家宝赴苏联考察煤成气地质工作情况,在访问的21天里,他去了莫斯科、基辅等7个城市,写下生动的出访日记。从秋高气爽的 北京出发,到达雨雪交加的乌兰巴托,绕过沙鸥翔集的贝加尔湖,进入青烟袅袅的西西伯利亚盆地,直至最后抵达有列宁故居的莫斯科,他的日记仿佛一叠写实的风 景照,照片里藏着一个首次走出国门的地质人,对更大世界的细腻认知。
1985年冬,温家宝调任新的单位,离开了地质系统。
2013年3月,温家宝退休后,得以有闲暇细细翻看自已的这些笔记本。昔日祁连山脉的风雪、地质队同事的音容笑貌、地质行业改革探索的艰辛……如同放映电影一般,在他的记忆中逐渐浮现。
2014年3月到今年3月,何蔓带领地质出版社专门成立的一个五人编辑小组用了两年时间,对45本地质笔记努力进行“还原”。
赠书
2016年4月27日下午,温家宝同志委托地质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顾晓华将他本人亲笔题字的《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分别赠予成都理工大学以及校党委书记谭书敏和校长倪师军,表达了对成都理工大学办学的关爱之情。
2016年5月13日上午,温家宝同志委托地质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顾晓华将他本人亲笔题字的《温家宝地质笔记》赠予河北地质大学,对于刚刚更名的河北地质大学,在这个时候,能够受赠温家宝同志亲笔题词的《温家宝地质笔记》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作品内容
作者自序
创作经历
赠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