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1987年3月24日),福建厦门人,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黄祯祥毕生致力于医学
病毒学的研究工作,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法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在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上
第二次技术革命”。
人物经历
1910年2月10日 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
1934年 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
1934—1941年 任北平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助教。
1941—1942年 在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洛克菲勒医学研究所进修。
1942—1943年 任
纽约哥伦比亚医科大学内科及微生物科讲师。
1944—1947年 任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医理组主任。
1947—1949年任 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
1949—1987年 任中央卫生研究院微生物系
病毒学室(先后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1982年 任《国际病毒学》杂志、 《传染病学论丛》编委,被聘为国际比较病毒学组织咨询委员会委员。
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好读书求知识的习惯。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医学最高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了严格的
医学教育。他于1934年毕业后,担任了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医生。北平协和医院是当年中国条件最好、最有权威的医学机构,黄祯祥在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而且培养了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期间,他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关于
白喉杆菌及其免疫的论文,受到了美国医学杂志的重视。青年时期的黄祯祥,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实的医学基础,在对
霍乱、
链球菌感染、
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树,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黄祯祥的才华受到了
北京协和医院的器重,1941年被选送到
美国留学。
黄祯祥在美国期间,首创了引起世界
病毒学界瞩目的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这时,日本侵略 军仍在蹂躏中华大地,
华族处于危急存亡关头,他毅然谢绝了美国方面的一再挽留,于1943年末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返回了祖国,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医理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
北平市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
北平解放前夕,他选择了留下来等待新中国诞生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祯祥的专业特长开始得以发挥。尽管当时经费少,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病毒研究的条件,而人民政府尽力为他添置了科研设备,配备了助手,他开始着手
流行性乙型脑炎、
麻疹、
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黄祯祥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的
病毒学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
东北地区和
朝鲜前线进行调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保卫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黄祯祥先后出访过
苏联、
罗马尼亚、
荷兰、
埃及、
法国、
菲律宾、
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1983年他率中国微生物专家代表团应邀赴美国参加第十三届国际
微生物学大会,在美国丹顿市被授予该城的“金钥匙”和“荣誉市民”称号。
黄祯祥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他是美国实验生物医学会会员、苏联与东欧
社会主义国家合办的《病毒学杂志》编委,还担任美国《
国际病毒学杂志》 《传染病学论丛》杂志的编委。1983年他被选为美国传染病学会名誉委员。
黄祯祥热心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他倡议和创建了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创办了《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前身)。他先后主编了《医学病毒学总论》 《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等书。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间还主持编写了《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医学病毒学词典》。
黄祯祥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正当他以极大的干劲带领研究人员投入新课题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研究时,1987年,
白血病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77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43年,黄祯祥首创了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20世纪60年代,在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剂、麻疹疫苗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1973年—1978年,进行了
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其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究工作;1976年,提出“病毒免疫诊治肿瘤”的新设想。
病毒培养技术
本世纪初,国际上对病 毒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还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后。由于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当时检测病毒存在与否,需要通过对动物注射含病毒物,观察动物发病或死亡来判断,显然这种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即它没有自己的酶系统,需要
寄生在
活细胞内,因而一般的微生物
培养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这两个特性加大了寻找培养病毒新技术的难度。病毒培养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 没有病毒培养新技术的建立,也就没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因此,许多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际上许多知名学者为此苦苦探索了几十年。
1943年黄祯祥在美国发表了《西方马脑炎病毒在组织培养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这一研究论文立即引起举世瞩目,并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可。
这一新技术概括为:
第一步,用人为的方法将动物组织经过处理消化成单层
细胞,并给这种细胞以一定的营养成分使其在试管内存活。
第二步,将病毒接种在这种细胞内,经过一段时间,细胞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观察者只要用普通
显微镜观察细胞有无病变,即可间接判断有无病毒的繁殖。
这项新技术把病毒培养从实验动物和鸡胚的“动物水平”,提高到体外
组织培养的“细胞水平”。也正是这项技术的建立,拓宽了国际上病毒学家的思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病毒学者采用或改良了这一技术,成功地发现了许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离出许多新病毒。50年代,
美国著名病毒学家
约翰·恩德斯获得诺贝尔奖金,就是在采用了黄祯祥这一技术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美国1982—1985年各版的《
世界名人录》 ,称黄祯祥这一技术为现代
病毒学奠定了基础。
病毒学研究的实践证明:病毒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
分子病毒学水平,黄祯祥所发现的这一新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找到比这一技术更先进的病毒体外培养的方法。这一新技术至今还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制、诊断试剂的生产和病毒单克隆抗体、
基因工程等高技术研究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这种技术分离了诸如流行性出血热、
麻疹、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病毒。近年来在全球引起震动的
艾滋病也是采用
组织培养这一技术分离得到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当时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黄祯祥清楚地知道要开展乙型脑炎的研究,着手解决这一医学难题,困难是很大的。然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病毒学者的责任感,激励着他不能不主动请缨,他向卫生部领导要求,要从乙型脑炎入手开始新中国的病毒研究事业。卫生当局满足了他的愿望,支持他的工作,给了他人力、物力的保证。乙型脑炎的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对
流行性乙型脑炎这种传染病的认识还很肤浅,乙型脑炎的病原、发病机制、传播规律、诊断、免疫等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甚至于在中国流行的乙型脑炎(当时俗称大脑炎)和
日本等
亚洲国家所流行的乙型脑炎是不是一种病都未能搞清楚。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病毒学界都是有待揭示的课题。
在建国后的头两年中,黄祯祥组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有关调查工作,由于卫生当局的大力协助及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热诚合作,这项工作是相当顺利的。在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之后,黄祯祥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病毒分离、实验诊断方法的建立、
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昆虫
生态学、乙型脑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中国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传播途径及特点,并着重指出蚊虫是传播乙型脑炎的媒介昆虫,从而在技术上具体地指导了建国初期轰轰烈烈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
1949年,黄祯祥在中国首先开始了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工作。他在一篇论文中阐述了最初研制乙型脑炎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时的想法:“当1949年我们开始了流行性脑炎的研究之后,首先对这种传染病的
流行病学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用
血清学和病毒分离的方法确定了该病的病原是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这些研究的结果给预防工作指出了方向,为了更好地配合预防工作上的需要,于1949年我们开始了疫苗制造试验。”这是
中原地区开展
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研究文献中最早的记录。在这以后的几十年中,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工作一直在进行着,最初从研究死疫苗开始,继而发展到利用
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一不渗透着黄祯祥的心血。乙型脑炎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制这一成果获得了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
众所周知,预防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绝不是靠某一个人独自奋斗所能取得的,必须要有长时期的,有时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中国乙型脑炎的研究从1949年开始,经过整整40年的工作,终于被社会所承认。1989年这项成果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
一等奖。颁奖时,虽然黄祯祥已不在人世,甚至获奖者的名单中也没有他的名字,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黄祯祥在中国
流行性乙型脑炎研究中
波特兰开拓者队的地位和他在取得这项成果中的重大作用。
病毒免疫贡献
1954年,世界上分离麻疹病毒获得成功。用
组织培养技术研制麻疹疫苗就成为世界病毒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1961年,黄祯祥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儿科专家
诸福棠教授合作对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合作推动了当时
中原地区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后,黄祯祥和他领导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对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
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佐剂、疫苗的生产工艺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福尔马林处理的麻疹疫苗》是他这一时期发表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曾在第四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宣读,得到与会者的好评。
“文化大革命”以后,黄祯祥致力于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被动免疫对活病毒自动免疫的影响》等论文。在病毒
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导研究生进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后发表了《不同病毒两次治疗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与环磷胺联合治疗小鼠瘤的研究》《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寻找抗肿瘤治疗方法提供了有思考价值的线索和依据。黄祯祥提出的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新设想,将是肿瘤治疗研究中有待开发的一块具有广阔前景的领域。
由于黄祯祥在医学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贡献,198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被任命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还担任了
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主任委员。
黄祯祥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在医学
病毒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他在海内外的同事、亲友共同发起成立了黄祯祥医学病毒基金会,以黄祯祥的名义颁发奖学金,以奖励在医学病毒学研究中作出贡献的新人。
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共同主编、出版了《黄祯祥论文选集》,以纪念他在病毒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
黄祯祥的代表论著有《医学病毒学总论》《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 [4]《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医学病毒学辞典》等, [6]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黄祯祥,贾秉义,郭可,等.麻疹灭活疫苗一次免疫后的效果观察[J].微生物学报,1964(03):66-72.
黄祯祥,郭可謇,贾秉义.麻疹减毒活疫苗的研究—Ⅲ.人羊膜细胞传代对麻疹病毒致病性与免疫性的影响[J]. 微生物学报,1964(03):60-65.
曲丽荣,黄祯祥.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及用于肿瘤诊断[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7(4):4.
毛江森,杭长寿,黄祯祥.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鸡胚单层
细胞系统中
干扰素的产生动态[J].微生物学报,1964(03):44-47.
梁雪嘉,黄祯祥,王逸民,等.非致病性虫媒病毒干扰乙脑病毒的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5(4):55-58.
诸福棠,
朱既明,余鼎新,等.麻疹人工自动免疫的研究[J].科学通报,1964(12):1069-1080.
汪瑾,黄祯祥.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在小白鼠中枢神经外组织繁殖的动态[J].微生物学报,1960(01):87-94.
汪瑾,黄祯祥.
流行性乙型脑炎京卫研_1株与中山株病毒在中枢神经外组织繁殖能力的比较[J].微生物学报,1960(01):95-100.
张礼壁,黄祯祥,安洪秋.抗体与补体破坏病毒感染
细胞的研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1(04):47-51+78.
黄祯祥.病毒
免疫治疗小白鼠腹水瘤的研究—Ⅰ.不同病毒治疗Ehrlich及S_(180)腹水瘤[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84,000(003):213.
诸福棠,
朱既明,余鼎新,等.无氧条件下Tio2薄膜界面光催化反应的XPS研究[J].科学通报,1964, 9(12):1069-1080.
黄祯祥.医学病毒学总论[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5.
黄祯祥.
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
黄祯祥. 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M]. 科学出版社,1990.
人才培养
讲授课程
1949年10月,中央防疫委员会防疫大队开办短期训练班,培训313名学员投入防疫工作,黄祯祥和首都一批医生、学者为他们讲授课程。
培养成果
黄祯祥为中国病毒学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如医学微生物学家
闻玉梅院士,病毒学家
曾毅院士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1935年10月,黄祯祥与少年儿童卫生学家
叶恭绍结婚。
人物评价
“黄祯祥是中国医学病毒学奠基人,为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保健时报》评)
“黄祯祥一生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这种为人民的健康而执著追求的精神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
科普中国评)
“黄祯祥是中国医学病毒学奠基人,为人类的防病治病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会评)
“为
中原地区现代
病毒学奠定了基础,在医学病毒学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评)
“黄祯祥的业绩和品德将永远在中国医学病毒学史上占有光辉的篇章。”(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评)
人物纪念
基金命名
1987年,为了纪念黄祯祥在医学病毒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他在海内外的同事、亲友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病毒学基金会(黄祯祥医学病毒基金会),以黄祯祥的名义颁发奖学金,以奖励在医学病毒学研究领域作出贡献的新人。
竖立雕像
2000年8月22日,黄祯祥半身铜像揭幕仪式在
青岛市举行。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