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观经济学(Meso
经济学)是介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一门新兴学科,旨在研究特定部门、集团或地区的经济活动。
中观经济学的概念最早由德国爱登堡大学的国民经济学教授汉斯·鲁道夫·彼得斯博士在70年代中叶提出。80年代中期,中国学者
王慎之出版了《中观经济学》一书,成为中国首部专门探讨中观经济学的著作。
中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部门经济、地区经济和集团经济。部门经济指的是同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体,按产品群、生产工艺或经济活动性质形成。地区经济则是多个部门在同一区域内形成的综合性、相对独立的经济体。集团经济则是部门经济和地区经济在同一经济组织内的集合体,具有交叉性、综合性和独立性。
中观经济学涵盖的理论问题包括经济现象、特征、本位、时空、结构、区位、增长、集群和效应等。此外,还涉及产业组织集群、产业联系中的非均衡、产业布局中的技术进步、企业的行为模式等应用问题。
中观经济学的主要研究理论包括经济结构理论、集团与协会的
经济政策理论等。经济结构理论研究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发展,以及部门与地区经济体制的设置。集团与协会的经济政策理论则关注集体行动、集团势力、合作、分配和竞争等问题。
中观经济学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运行的充分必要条件,价值的创造不仅依赖于劳动时间,也依赖于劳动空间的联系。传统的
经济学更多关注时间维度,而中观经济学则强调空间的重要性。
经济结构是
经济系统存在的普遍形式,是
经济性质、水平和功能的根本决定因素。中观经济学对经济结构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的局限,探讨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等之间的逻辑联系。
公益是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密切相关。中观经济学研究公益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内部与
外部经济效益的综合。
在
中观经济条件下,良好的发展规划至关重要。中观经济学研究规划的机制、条件、规律及目标,以期实现良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