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嘴短翅莺(学名:Bradypterus major)为
鹟科短翅莺属的鸟类,体长约150毫米,雌雄两性羽色相似。分布于中国新疆(
英吉沙县南部山区、
昆仑山脉)、
印度、
巴基斯坦、
塔吉克斯坦和
克什米尔。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同时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7年版——近危(NT)。
巨嘴短翅莺体长150毫米,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和尾及翅显露部分概呈暗
橄榄褐色;翅和尾隐蔽部分褐色;眉纹短而不显,白色或乳白色;眼先和耳上覆羽浅褐;耳下覆羽白色,羽尖褐色。下体:颏白色;喉和上胸具暗褐色斑点;胸和两胁橄榄衬映或褐色;腹部中央白色;尾下覆羽黄褐具白色羽尖。虹膜暗褐色;上嘴暗角褐色至淡黑色,下嘴肉色或浅角色,嘴角黄色;跗浅蜡黄色或肉黄色,趾色暗,爪角黄色。共有2个
亚种,
指名亚种上、下体羽色较暗;喉部斑点显著;新疆亚种上、下体羽色较淡;喉部斑点不显或付缺。
大小量度:体长120-150毫米;嘴峰15-18毫米;翅560-650毫米;尾59-63毫米;跗21-22毫米(注:♂
雄性;♀
雌性)。
留鸟或
夏候鸟。常单独、或成对、小群在隐蔽的灌丛或草丛中躲躲闪闪,像老鼠一样非常迅速地在灌丛之间蹿跳,常常难以被发现。在迫不得已时才飞行几米后,又落入到稠密灌丛或草丛中。受惊吓时,常煽动尾和翅膀。
巨嘴短翅莺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3600米河谷林缘、山地灌丛、草丛中。繁殖季节,见于海拔2400-3600米林线上缘的灌丛、草丛中。冬季可下迁到海拔1200米山脚地区。垂直迁徙现象很明显。
繁殖季节为6-7月。巨嘴短翅莺筑巢于矮灌丛离地面很近的树枝上,很难发现,因为它离巢时总是很快地蹿跑过稠密的草地。巢呈深杯状,由草构成,内垫以细的草茎或少许羽毛。每窝产3-4枚卵,通常为4枚。卵淡粉红色,具赤褐色斑点,尤以钝端密集成环带。卵平均大小18.9×14.3毫米。
巨嘴短翅莺出现啃爪现象的救治,也分两种,一种是,可以治。即由于管理原因引发的啃爪,初期时,通过用药可以救治。晚期时,鸟可能以将脚指啃掉了,即便救治了,也是残鸟一只。一种是,由于,食料引起的,这种啃爪短时间内可能不好救治。所以要以预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