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冕座T(T Coronae Borealis),被天文学家简称为“T CrB”,位于4.2
星等的北冕座Epsilon (ε) 东南1°处,
赤经15h 59m 30.1622s,
赤纬25°55′12.6″,是一个由一颗1.37倍太阳质量的
伴星和一颗1.12倍太阳质量的
红巨星组成的
双星系统,距离
地球约3000光年,轨道周期227.6天。
北冕座T的亮度通常为10星等,通过
吸积和
核聚变反应引发周期性的新星爆发,大约每80年重复一次。北冕座T新星已知在1217年、1787年、1866年和1946年爆发。北冕座T在新星爆发达到亮度峰值后的几天会慢慢变暗,直至消失在视野里。
第一次看到北冕座T新星的记录是在1217年的秋天,当时德国乌尔斯堡修道院院长伯查德观察到了它:“一颗微弱的
恒星曾一度发出强烈的光芒。”
1787年12月北冕座T新星出现过一次。1866年5月12日最亮时,
爱尔兰天文学家约翰·伯明翰也曾观测到北冕座T新星。北冕座T新星爆发4天后,
英国天文学家
威廉·哈金斯(WilliamHuggins)与化学家威廉·米勒(WilliamMiller)获得了它的光谱,这是人类首次对新星进行光谱观测。第四次北冕座T新星爆发是1946年2月9日达到最亮。在这两次爆发中,北冕座T增亮了1000多倍,最大亮度达到了2.5
星等左右(这在再发新星中也是最亮的),使其成为夜空中肉眼可见的
天体。
2023年,
美国天文学家布拉德利·谢弗(BradleySchaefer)在历史文献中找到了北冕座T另两次爆发的记载,分别发生在1217年10月和1787年12月,这使得北冕座T有记载的爆发达到了4次。
根据
变星的命名规则,新发现的变星如果没有用希腊字母来表示,就按照发现的时间顺序用拉丁字母R、S、T、U、V、W、X、Y、Z来记名。因此,
北冕座内发现的第三颗变星被命名为北冕座T。
北冕座T的爆发机制与它的双星系统组成密切相关。白矮星通过其强大的
引力吸积红巨星伴星的物质(主要是氢),这些物质堆积在白矮星表面,并被白矮星的引力压缩,它们的温度因此升高,一旦达到
恩里科·费米温度(约为7×107K),就会迅速在白矮星表面触发剧烈的
核聚变反应,释放大量能量,使白矮星迅速增亮,产生新星爆发。随后,北冕座T的
双星系统会逐渐恢复到爆发前的状态,直到约80年后发生另一次爆发。
行星学会的天文学家在2024年5月份预测,北冕座T有70%的几率在2024年9月之前成为新星。他们估计,到2024年年底,爆炸发生的可能性为95%。
根据
美国航空航天局2024年6月的一篇文章,一些研究人员表示,北冕座T新星可能会在2024年9月之前变成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