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韵学丛书
音韵学丛书
《音韵学丛书》,二十种,一百二十三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从1923年至1936年陆续刻成的这部《音韵学丛书》。收入这些著作,也就避免成为“古音学丛书”而是名符其实的“音韵学丛书”了。
正文
《音韵学丛书》,二十种,一百二十三卷。近人严式诲辑刻。严式诲(1890—1976年)字谷声,又作孙,原籍渭南市孝义里,故自署“渭南严氏”。其祖上以业盐起家,清雍正年间拓业至四川成都。至严遨(1855—1918年)字雁峰,业商而习儒,交文士、善吟咏,有《贲园诗钞》行世,尤喜搜求异书,致力藏,筑“贲园书库”。遨以族子式诲入嗣,式诲虽承家业而实为学者,克构拓张,藏书愈富,终为蜀中藏书大家。1924年张森楷为撰《贲园书库目录辑略》,著录一万四千余种,十一万五千余卷。式诲承其父“易产求书刻书,整理古籍,以饷后学”之遗志,复设“渭南严氏书坊”,聘镌刻高手,刻书多种,均以精善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从1923年至1936年陆续刻成的这部《音韵学丛书》。
此书之始刻,乃由式诲邀其好友林思进(山腴)、向楚(先翘)、龚向农(道耕)共同规划。此数人者,皆当时蜀中学界之彦,共聚贲园,研讨纲要及体例,商定选书及版本。校勘多由龚、向为之,而终审校核、通贯全书、组织镌刻皆由式诲总理其事。历时十余年,终于完成了这部选择得当、校勘精善、为研究者提供极大方便的丛书。
这部丛书以研究古音(今通称上古音,此便文称之)的著作为主要内容,包括吴棫陈第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王念孙孔广森钱坫江有诰、夏炘、严可均诸人的著作,同时,对于“言等韵与考古今韵目及唐韵者五种”即《切韵指掌图》、《古今韵考》、《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切韵考》也一并收入。因为阐明等韵、探究音理、寻绎流变、分析唐韵既是研究古音不可或缺的方法,更是音韵学中所必须包括的内容。收入这些著作,也就避免成为“古音学丛书”而是名符其实的“音韵学丛书”了。
自宋代吴作《韵补》,始专著一书以究古韵,其所倡“通转”说虽疏阔泛滥,经界不明,但他以韵文为资料格量唐韵,揭示古韵与唐韵的差异,俾后世研究者由此致思,开创之功自不可没。明代陈第否定“叶韵”说,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著名论断,说明古代有古代之音,后世有后世之音,无疑这是对古音研究基本原则的确立。清初顾炎武承吴、陈之说,充分利用文献数据,对之作了全面细致的分析与归纳,以《诗经》等韵文比勘、离析唐韵。尤其是其《唐韵正》,可以说是为《广韵》中的字分别作了一份押韵档案,具有很强的客观性。“虽于理未明,而于事不谬”(黄侃语)。为后继研究者奠定了厚重的“考古”基础,同时也预留了广阔的“转精”空间。李因笃宗主顾姓,辟斥异说,强化了顾氏研究的模式地位。从此以后,研究者同范共式,循辙定途,在这一导向下逐渐趋于精密。后江永戴震起,江、戴皆明等韵、精音理,以审音方法介入单纯的文献考察,分开合,辨洪细,同入相配,分类组合,对顾氏的成果补偏增证,更为细密。段玉裁精于《说文解词》,细以“考古”,以形声字之声符统系之,使九千余文各定其部类。孔广森定阴阳对转,严可均明子母出入。承袭借鉴,各有发明。至于王念孙江有诰,各成二十一韵部。至此,古韵分部基本完善。夏炘总结之曰:“斟酌两先生(按:指王念孙、江有)之说,定为二十二部。窃意增之无可复增,减之亦不能复减,凡自别乎五先生(按:指顾炎武江永、段玉裁、王念孙、江有诰)之说者,皆异说也。”(见《诗古韵表二十二部集说》卷上。)王国维曰:“古韵之学,自昆山市顾姓而婺源江氏、而休宁县戴氏、而金坛区段氏、而曲阜市孔姓、而高邮王氏、而歙县江氏,作者不过七人,然古音二十二部之目遂令后世无可增损。”(见《观堂集林》卷八《周代金石文韵读序》。)章太炎曰:“顾(顾炎武)江(永)戴(震)钱(大昕)段(玉裁)孔(广森)严(可均)七家理古音备矣。”(见《太炎文录续编?音韵学通论题辞》)所指虽小有差别,但对这总体成就,是一致认同的。
由此可见,从顾炎武江有诰的古音研究,不是由妄趋真的过程,而是由疏转精的学脉延伸,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系列性。他们的著作既是各自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的,是一种相辅而不相废的关系,后期“专精”的著作掩盖不了前期“未密”的著作,其中任何一部著作都是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以至于如果不读彼书则不能真正理解此书。但是在严氏之前,这一古音研究的系列著作或单刻行世,或分别包括在其它丛书中,综合研阅十分不便,正如章太炎所说的“学者苦不能备”。如果将这些著作汇集共编,无疑会为研究者提供巨大的方便,而严氏这部丛书正是承担了这一任务。通过前面所述,可以明显地看到,这部丛书并不是单纯的汇编丛刻,而是有主旨的选择,选择性的完备,将古音研究这一主流学脉的典型著作以丛书的方式予以集成,不单是以保存文献为职志,而是以为研究者提供方便为目的来辑刻的。
对于这部丛书,应当说明的是:严氏在辑刻中,有的附入了一些必要的相关数据,比如江永《古韵标准》附以章太炎《序》,王念孙《古韵谱》附以《与李方伯书》,戴震声韵考》、《声韵表》各附以段玉裁《序》(按:此丛书底本用微波本,此本有李慈铭跋本,李氏已将段序分别附之,跋云:“戴氏此书无序例,其猝不易得,必读段氏此序方可憭也,故从《经韵楼集》钞补之。”可见段序对研读戴着的重要性。李跋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有的改变其版式,如钱坫《诗音表》底本用拥万堂本,云“版心原式过小,此表栏分一为二,取便观览”。有的则别作校记以附之,如《切韵指掌图》严氏即自作校记。通过这些加工处理,益臻美备,所以此丛书自刊印以来受到海内外学者广泛地重视与欢迎,不是没有原因的。
建国以来,这部丛书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曾经汇印过,但时经多年,流存皆少,而需求者众。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著名经学家、小学家,山东大学刘晓东先生作序。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