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火焰》是由意大利导演
吉安弗兰科·罗西执导的108分钟纪录片,由彼得·巴托罗、吉安弗兰科·罗西、塞缪尔·卡鲁阿纳主演。
兰佩杜萨岛向来是非洲、中东难民登陆欧洲大陆的中转站。岛上有一个叫塞缪尔·卡鲁阿纳的9岁男孩,他在岛上的日常生活,包括与叔叔出海、和奶奶在家、跟小伙伴在岛上玩耍等等。与此同时,岛上的难民挤在超载的船上,有的还没等上岸就已经死去;怀孕的母亲肚里的孩子发育不良,这跟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大有关系;海上的搜救过程、难民从岛上转移到欧洲大陆的过程也在电影中呈现。而在展现难民们苦难的同时,岛上的居民过着平静质朴的生活,看似不受难民潮的影响。一位电台DJ独自在直播间里欣赏着欢快的音乐,这似乎暗示了岛民与难民的关系。
意大利兰佩杜萨岛是离
北非海岸最近的
欧洲属地,每年,成千上万的北非非法移民乘船越过
地中海,来到兰佩杜萨岛登陆欧洲。新闻报道已经一次又一次地聚焦过这个悲催的岛屿,但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当记者们纷纷离开之后,导演
吉安弗兰科·罗西悄悄把摄影机架在了这个地方。为拍摄本片,罗西在这里生活数月,最终选择以岛上居民和非法移民两条线展示
小岛,把剧组分成了两个小组进行拍摄。
影片的剪辑师雅各布-奎德瑞采用了平行剪辑的方式,来交替展现
兰佩杜萨岛两个侧面的状况,罗西在纪录片中选择了大量阴天和多云、漆黑的海面、无法穿透的探照灯光束来表达影片的氛围。
《海上火焰》中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难民和岛民的对立,而是缓和、敏锐地纪录日常的生活。罗西巧妙的运用选材与设置,使得镜头下呈现的两个人群在如此狭小的地域里,形成了两个遥远而几不想通的世界。影片中险些失控而流于控诉与说教的直白片段也让影片摆脱了油滑姿态,在平静和苦难中,展示了观众在社会新闻中看不到的真实人生。影片除了政治性,也是极具人文关怀(
新浪娱乐评)。
《海上火焰》并没有满足于救援移民和本地民众两条故事的完成,而是用细节和最接地气的
现实主义表述方式来增强情感力度,让观众从中找到真相,呈现难民悲剧的真正根源(《好莱坞报道者》评)。
《海上火焰》中,导演刻意保持了两条线完全独立,对难民是群像描写,对于难民救援工作的描写与居民日常生活穿插进行。影片镜头画面一如既往的有水准,并没有因为纪录电影降低电影语言的要求(
搜狐评)。
《海上火焰》的双线结构初看上去不免让人有点困惑,两条线索之间互不打扰,唯一的交集便是兰佩杜萨的无名医生,导演敏锐地发现了这其中的荒诞性和复杂性,将两个“平行世界”巧妙编排在一起,构成了其对
欧洲难民问题的第一重讽刺。在现实层面之外还有有对难民输送背后的战争的荒诞
隐喻,而小男孩的“弱视”本身则表达了导演罗西对战争盲目性的嘲讽,相比之下,影片并没有用一般纪录片惯常使用的方式进行直白的控诉。至于“海上火焰”这个名词本身,更是如
北野武的“花火”一样暗藏玄机,引人深思。影片中对素材的运用相当巧妙,有时甚至是过于巧妙了,总给人一种摆拍的感觉,从而怀疑起纪录片的真实性。但是一直显得有些“虚假”、有些“轻飘飘”的影片在中段偏后处亮出“大杀器”:远离难民渡船的摄像机直接深入底舱,看到一片死尸。露骨的真实片段猛然在平淡无奇、接近浪漫的基调中浮现,反倒给人以更加强烈的反差和震撼(北京青年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