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
具有自由意志特征的认知模型
认知心理学指导思想都来自于西方实证科学的思维模式,其对事物分解推理的研究方法必然面临着不确定性原理的限定:对认知分解的越具体,其实就离认知的事实越来越远。
具有自由意志特征的认知模型
认知心理学目前也面临着很多挑战,认知心理学“人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认知就是信息加工”的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我”的作用,从而在面对“自由意志”这种普遍的认知现象时就显得束手无策。
所以在《 品牌,你逃不出的围城》一书中,作者试图以全新的视角,从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出发,结合认知心理学的系列实验结果,重建出具有“自由意志”特征的认知模式:七大认知机制与 类别化解析模式。该模式不仅可以解析各种认知心理现象,洞悉人类意识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且可以用来指导具体的工作,例如在《 品牌,你逃不出的围城》一书中,作者就是应用这一全新的认知模式重新为大家解读品牌以及与品牌相关的需求、购买、品类和市场。
照相机没有“我”,所以照相机只能拍出无意义的图像,但人的眼睛背后有一个“我”的存在,这个“我”就能够在 七大认知机制的作用下将眼睛拍到的无意义图像转变为有意义的认知。
七大认知机制
道家对人体结构有三魂七魄之说,而七魄被称为“身中之浊鬼”。七大机制由本我代为管理,但不属于本我,它们以一种类似人的“先天本能”状态存在,对应着道家七魄之说,影响着人对外部、内部事物的认知过程,从而形成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接受、起信、联想、态度、感受、忽视、唤醒”这种人类认知世界的七大机制:认知从“接受”机制将感官捕获的信息全盘接收开始,到形成主我意识结束。主我在各个环节会以“类别化解析”的形式参与进来,并发挥主我理性神威的作用。
事物被人的感官捕捉到,所形成的信息会被全盘“接受”,接着“起信、联想、态度、感受”这四大机制会同时或者依次对信息按照各自的职责进行加工,标贴上与“起信、联想、态度、感受”相关的标签内容后进入记忆空间形成长期记忆。最后由于时间的作用,信息会被“忽视”而在记忆空间中处于沉睡状态,当外部或者内部诱因存在时又会被部分或者全部“唤醒”。在这些过程中,主我会在各个环节以 类别化解析模式参与进来,从而形成认知。
类别化解析模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的选择有多种思维定式,类别化过程就是其中一种基本的定式。
类别化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类”,学术一点的说法就是赋予“角色”,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贴上“身份”标签,它是人类在各种情境中最基本的解析模式,是被主我最普遍引用的大脑思维活动。类别化使个体能够将各种对象区分为不同类型,并从中抽象出某一类对象的共同性的认知。
关于品牌的最新研究成果也发现了类别化在消费者识别品牌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开始用类别化概念来解释品牌知识的形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具有自由意志特征的认知模型
七大认知机制
类别化解析模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