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煦涛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黄煦涛(1936年6月26日-2020年4月25日),上海市出生,美籍华裔信息学家,电气工程师及作家。他是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台湾研究院院士。黄煦涛在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和人机交互领域是领军人物之一,曾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Beckman研究院图象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和名誉教授。1956年毕业于台湾大学电子系,后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深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黄煦涛的研究成果在信息和信号处理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他发明的预测差分量化(PDQ)技术,已成为国际G3/G4FAX压缩标准。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9年,黄煦涛随家人迁至台湾。1956年,他从台湾大学电子系毕业后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电机系学习,师从彼得·伊莱亚斯和威廉·F·施赖伯,专注于信息理论和图像编码领域的研究。在MIT期间,黄煦涛参与建造了用于数字化和复制图像的扫描仪,并使用林肯实验室TX-0计算机的汇编语言编写了计算机程序,完成了他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工作经历
1963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1973年转至普渡大学电机系,担任教授兼资讯处理实验室主任。1980年加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电机系,1996年4月15日成为首位威廉·L·埃弗里特杰出电气与计算机工程教授,参与协调科学实验室(CSL)的工作,并担任贝克曼高级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图像形成和处理小组负责人。2012年被任命为斯旺兰德讲座教授,2014年12月退休,但继续活跃于研究工作。黄煦涛还曾担任《国际计算机视觉、图形和图像处理杂志》和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出版社《信息科学系列》的创始编辑,并组织了多个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黄煦涛主要从事信息和信号处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发明了预测差分量化(PDQ)的两维传真(文档)压缩方法,该方法已发展为国际G3/G4FAX压缩标准;在多维数字信号处理领域中,提出了关于递归滤波器的稳定性的理论;建立了从二维图象序列中估计三维运动的公式,为图象处理和计算机视觉开启了新领域。此外,他的研究小组还实现了基于语音识别和可视手语分析以控制显示的原形系统。
黄煦涛一直关注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先后访问过中国多所大学和研究所,作学术报告,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顾问和名誉教授等,还多次参与组织在中国召开的国际学术会议并作特邀报告。
人才培养
黄煦涛在Beckman研究院图象实验室成立了图像形成和处理(IFP)小组,培养了众多硕士生、博士生和访问学者。他长期致力于帮助中国培养高级科研人才。
个人生活
黄煦涛于1959年与玛格丽特结婚,育有四个子女。当地时间2020年4月25日,黄煦涛在美国印第安纳州逝世,享年84岁。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黄煦涛在图像序列处理及其在数字电视、模式识别和计算机动画方面的应用做出了开创性和持续性的研究贡献。(IEEE Jack S.Kilby奖章及智能机器联合会信息科学奖评)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人才培养
个人生活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