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至1992年在高校任教,讲师。1992年6月调入新华日报社,先后在扬子晚报任编辑、记者、新闻部副主任、记者部主任和经济部主任等职。自1998年起兼任两所大学客座教授。已出版《传统向现代的嬗变》、《大时代写真》、《WTO与城市热点》和《聚焦WTO高层论坛》等专著,发表近百篇涉及文学、社会学、
经济学、城市学以及
新闻学等领域的学术论文。
本书的主体共有六章,第一章是在城市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下,考察从农业社会的集贸市场到工业社会的百货商场再到后工业社会的“新业态”人们消费行为的历史变迁、商业空间的变革和人的消费需求的满足之间自觉形成的互动关系,本章的一个创新之处,是从
社会学社会变迁理论和功能理论的视角,对商业业态和人的消费行为互动关系进行综合考察,并关注由此引发的消费空间的“
沃尔玛公司化”现象,有助于更深入地认识“新业态”在整个社会系统运行中所起到的超乎寻常的作用。第二章综合运用大量实证调查数据,从“情结”、“符号”、“生活方式”三个层面细致描述了人们对“新业态”的认识,剖析当代城市的“新业态情结”。第三章从结构功能的视角着重研究“新业态”下的消费者“型塑”问题,分析了现代人的消费行为与现代性的关系。第四章以现代社会的主体消费单位——城市家庭为对象,分析了“新业态”对家庭消费方式的整合功能。第五章以时间地理学和城市空间等级结构的理论为依据,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资源的外迁,城市形态的变化,“新业态”迅速在新的城市空间里形成了各自的商业服务圈层系统,使家庭消费形成了以家庭为原点的“邻里型”、“社区型”、“城市区域型”的三级消费出行空间,从而体现了购物的效率,自由以及休闲、体验性,使消费行为生活方式化了。第六章是在前述章节实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功能分析的相关理论特别是“中层理论”,对“新业态”在当今中国城市消费行为变革的城市形态、城市社会结构的变迁中,所产生的“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和“负功能”以及各自的相关特征,进行系统的分析、归并。
鉴于对中国正面临的“消费结构升级”、“消费转型”问题,国内外社会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而从商业新业态的功能体现、消费者在新业态空间里的行为表现,来研究消费行为与零售业态的互动关系继而研究消费文化意义的探索的尝试,到目前还比较薄弱。因此,本书在对样本城市
南京市的实证研究中,系统运用了大样本量的入户调查、随机调查和多层访谈以及比较性观察的多种方法,目的在于希望本书所构建的理论研究体系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研究方法,能上升为研究城市、区域乃至整个国家商业业态发展与消费行为关系的一种
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