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头六线鱼
鲉形目鲈亚目动物
兔头六线鱼(学名:Hexagrammos lagocephalus),又称长线六线鱼、俗称大黄鱼,是六线鱼科六线鱼属的一种温带海水鱼。兔头六线鱼有时被误称为红岩鳟鱼,但其正确的英文名为rock greenling或fringed greenling。兔头六线鱼在公共水族馆中容易饲养,因其不具攻击性且通常是独居的。
形态特征
兔头六线鱼体长侧扁,似纺锤形,背缘弧度较大。头较小,项背及眼后缘上角各有1向后伸出的羽状皮瓣,吻端钝尖。口较小,前位,微斜裂。上颌略长于下颌。两颌齿绒毛状,外行齿较大。下颌下方及前鳃盖边缘有10个粘液孔。眼中大,侧上位;眼间隔宽平。鼻孔每侧1个。鳃盖部无棘。鳃孔大。尾柄较粗,长约为高的1.5倍左右。背鳍1个,基底很长,始于胸鳍起点稍前背上,由20根鳍棘和22根鳍条组成,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1较深凹。胸鳍宽大,侧下位,圆形。腹鳍窄长,位于胸鳍基部后下方,有1棘。臀鳍与背鳍鳍条部近同形相对,鳍条稍短。尾鳍截形,中部微凹。体被小栉鳞。有侧线5条,第4条侧始于胸鳍基部下方,向后超过腹鳍尖端,止于臀鳍上方;有的个体侧线在腹鳍后方间断,不连续。体黄褐色,体侧有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灰褐色云斑,腹面灰白色。臀鳍浅绿色。其余各鳍均黄褐色。背鳍棘部有许多小黑点,凹洼处棘上无黑色圆斑。羽状皮瓣黑色。体长一般为20—30厘米。常年栖息于沿岸水深50米之内的岛屿和岩礁附近水域底层。喜同大泷六线鱼混栖生活。生活习性相似。分布于黄海,但数量极少。有时被底拖网渔具兼捕。
该鱼呈栗色,带有蓝色斑点,向外渐变为鲜红色,这种颜色模式有助于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大多数成年个体的嘴是蓝色的,而幼鱼的眼睛是鲜红色的。
分布范围
兔头六线鱼的自然分布区域沿太平洋海岸,从千岛群岛白令海一直到南加利福尼亚海岸。它们选择的栖息地是岩石海岸。有时,它们也可以在潮池和沙质区域被发现。在中国,分布于山东省及辽宁海岸等,常生活于海底层。
生活习性
兔头六线鱼通常是独居的,但并不具有攻击性,这使得它在公共水族馆中容易饲养。然而,它有时会隐藏起来,对潜水者和持矛渔夫来说经常难以捕捉,因为它们更喜欢生活在剧烈水流中的岩石间。主要摄食动物性食物,如无脊椎动物、鱼卵和藻类。幼鱼时期,它们以浮游动物为食。秋季产卵,卵圆形,端黄,粘性卵。仔鱼有趋光性。亲鱼有护卵习性,在护卵至仔鱼孵出期间不摄食。
分类学与命名
兔头六线鱼最初由德国自然学家彼得·帕拉斯(Peter Simon Pallas)于1810年正式描述为Labrax lagocephalus,模式产地为千岛群岛。种名“lagocephalus”意为“兔头”,可能指的是其圆润、类似兔子的吻部。后来被归类到六线鱼科下,成为现在的学名Hexagrammos lagocephalus。
价值
尽管岩绿鱼不像相关的狼鱼那样常见于商业捕捞,但它们是受欢迎的垂钓鱼类。大多数岩绿鱼生活在商业船只无法捕捞的区域。它们通常被运动钓鱼者在裸露的岩石海岸捕获。
肉质较好,可鲜食和汤食。它的肉也是蓝色的,但烹后会变成白色。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活习性
分类学与命名
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