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江西瑞昌九江之间的5.7级地震已造成14人死亡、20人重伤。中国地震局派出的应急工作组和现场工作队已于26日中午赶赴灾区。地震中
江西省瑞昌市有5人死亡,
柴桑区7人死亡、20人重伤,
湖北省武穴市2人死亡。江西瑞昌部分老旧房屋倒塌,灾区部分地区通讯中断。震中区附近的江西北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
浙江省西北部、
湖南省东北部等地均有震感。
地震活动
江西省在
晋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就有了地震的文字记载,距今有1700余年。
据查考历史资料,304~1971年间共记载江西境内地震事件280余次,确定震中参数(经,纬度)的破坏性地震(震级M≥4级)25次。
其中4级地震9次,5~5。9级地震15次,6级地震1次。
1971年,
江西省建立了地震观测台网。据地震台网记录,1971~2004年,江西省境内共发生ML2。0~2。9级地震523次,ML3。0~3。9级地震103次,ML4。0~4。9级地震12次,ML5。0~5。9级地震4次。
江西省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是1806年1月11日会昌6级地震。
分布特征
江西省史料记载和仪器记录破坏性级地震共29次,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具有纬向不均匀性的特点。若以北纬26。5°和28。5°为界划分
赣州市,赣中,赣北三个区域统计,赣南地区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5次,最大地震6级;赣北地区共发生破坏性地震12次,最大地震5。5级,地震强度和频次都略低于赣南地区;赣中广大地区地震活动稀少,仅发生2次地震,最大地震5级。破坏性地震与
江西省境内北北东和北东向活动性主干断裂带关系密切,表现沿断裂带成带分布。赣南地区地震主要沿石城–
寻乌县北北东向断裂带(即河源–邵武断裂带中段)分布,会昌–寻乌段是地震活动最强的地方。1806年会昌6级地震,1941年寻乌 5 级地震和1987年寻乌5。5级地震等江西省几次较大的地震都发生在该地段。
赣州市的
龙南市,
定南县,
全南县地区位于华南南岭纬向构造带与粤北山字型构造的复合部位,河源–邵武断裂带中段的西侧,是地震活动较频繁和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率较高的地方,据史料记载,1577~1949年间,共发生4级以上地震12次。上述地区是华南内陆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较高的地区之一。赣北地区的地震活动主要沿九江–
靖安县,武宁–
铜鼓县,白沙岭等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以及鄱阳断陷盆地分布。
1971年以来的中小地震活动空间分布与破坏性地震分布有类似的特点。地震活动以
赣州市地区最为活跃,全省75%左右的ML2。0级以上地震,80%的ML4。0级以上地震发生于此。其中寻乌–
龙南市是地震活动相对最强和最为集中的地区,发生了1982年2月25日龙南5。0级
地震序列,1987年8月2日
寻乌县5。5级地震序列和多个4级左右中等地震。赣北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赣西北,其中九江–瑞昌–
德安县交界地震活动相对活跃和集中,发生了1995年4月15日瑞昌–九江交界ML4。9级地震。赣东北地震活动则较稀少和零散,1971~2003年仅发生ML2。0~2。9级地震14次,3。0~3。9级地震3次。赣中地区地震活动水平与赣北地区相当,地震活动主要沿石城–宁都–永丰–
宜春市北西向分布,地震活动水平主要为ML4级左右。
赣州市地区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明显高于赣中,赣北地区,这是
江西省地震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
江西省破坏性地震活动时间分布主要在1562年以后,而在此之前有史料记载的1000多年漫长的时间里,仅有6次地震,显然史料记载存在大量的遗漏。1562年以来江西省共发生地震23次,20个有震年份,平均每22年有一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发震年份。赣南地区5级以上地震(组)发生时间间隔较均匀。从1804年寻乌5 级地震和1806年会昌6级地震组,1847年定南5级地震,1888年赣州5级地震,1941年寻乌5级地震,到1982年龙南5级地震和1987年寻乌5。5级地震,地震发生时间间隔为41年,41年,53年和41年,平均时间间隔为44年,即5级以上地震具有约44年等时间间隔活动的韵律性。而赣北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时间间隔相对较长。
1971年以来
江西省年平均发生ML≥2。0级地震19次, ML≥3。0级地震3。6次,。ML≥4。0级地震每2年发生一次。地震活动在时间进程上具有两大特点:一是3级以上地震成丛活动,二是地震活动的增强与减弱起伏交替。
地震震源深度资料表明,我省地震发生在
地壳中的康氏介面附近,但以康氏介面之上者居多,属
浅源地震。
地质环境
江西省大地构造以北东东向
萍乡市——
广丰区深大断裂为界,北部是扬子准地台的一部分,以南是华南褶皱系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经历了多旋回和多期次地壳运动的地区。
晚第三纪末期以来的新构造运动以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和断块差异活动为基本特征,可划分出
鄱阳湖平原沉降区,赣东北掀斜抬升区,赣西北断块差异隆升区,赣中—
赣州市大面积抬升区和
武夷山断块隆升区等5个地面形变单元。现今构造运动除
鄱阳湖等继续下降以外,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以大面积上升为主。
江西省深大断裂发育,在漫长的地质发展史中,大体上形成了东西向,北东及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三组断裂。
东西向构造展布于我省的赣南,赣北两地。前者属南岭纬向构造带的组成部分,后者为一区域性的东西向构造。主要有"
三南"(
全南县,
龙南市,
定南县)--安远--寻乌断裂带和瑞昌--
湖口县,修水--武宁断裂带。
北东及北北东向断裂是江西省境内最主要的断裂,规模大,分布广。有石城--寻乌断裂带,赣江断裂带,遂川--万安断裂带,大余--兴国--南城断裂带,永丰--抚州断裂带,婺源--余干断裂带,萍乡--广丰断裂带,宜丰--景德镇断裂带,宜黄--宁都--定南断裂带,乐安--于都--龙南断裂带等。
北西向断裂主要有鹰潭--余干--
吴城镇断裂,黎川--抚州--南昌西山断裂。另外,在会昌--
于都县,
兴国县车背,吉安固江,宜春渥江等地断续隐约可见一些北西向线性构造。
北北东,北西向断裂和东西向构造是
江西省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尤其是北北东向断裂与北西向断裂或东西向构造交汇的地方,更容易发生破坏性地震。主要构造带的地震活动具有重发性或多发性。如
石城县——寻乌断裂带有8次,赣江断裂带有6次,又如赣西北的北北东向白沙岭断裂带,虽然规模不大,却发生了两次破坏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