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宪初(1907年10月27日-1998年4月17日),
嘉善县人,中国教育家,
上海市特级教师。曾任
徐汇区副区长、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校长、名誉校长,民进上海市第十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七届政协副主席。
生平简介
赵宪初,浙江嘉善人。1907年10月27日出生在浙江省嘉善县
西塘镇,1928年毕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系。曾任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教务主任。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副校长、校长,上海市数学学会副理事长,民进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主任委员,上海市徐汇区副区长,上海市第七届政协副主席。著有“数理化自学丛书”中的《代数》(第一分册)、《怎样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元二次方程》等。
生平事迹
赵宪初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1931年任校教务主任兼任数学教师。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担任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副教导主任,1956年任副校长,1979年任校长。1984年任名誉校长。是
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被教育界公认为“一代名师”。从1928年至1998年,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这块教育园地中辛勤耕耘整整七十年。为祖国培养了无数人才,数以万计,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担任各级领导干部或成为各条战线的先进人物,还有不少学生在海外取得显赫成就,他被教育界公认为一代名师。有人曾问过赵先生,一生教过学生究竟多少?赵先生风趣地答道:“孔老夫子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有72贤士,小子不敏,我的学生三千人还是有的,有名气的学生恐怕还不止72人,
两院院士中,从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毕业的有27人,其中能算我学生的有18人。”他还十分谦逊地说自己只是“沾沾光”。他觉得终身任教是非常有意义的。
西塘走出一名师
赵宪初先生1907年10月27日出生在
嘉善县西塘镇,他的家在卧龙桥西北栅街65号。他的祖父经商,开了家南货店,前店后家。父亲名元灿,字振麟,后改为振,有六个子女,赵宪初排行老二。他祖父虽读书识字,但在科举上并无进取。父亲十七岁中
秀才,进上海新式学堂龙门师范学习,是龙门师范的第一届毕业生,而且是第一名。毕业后曾在嘉善县做过教育科长,办理新式学堂,是新式教育的前辈。嘉善县魏塘镇上第一个高等小学的校舍也是他亲手建造的,那时
西塘镇也办了一个高等小学和一些初等小学,他父亲也都参与其事,并任西塘区学务委员,还担任嘉善县商会董事,并于1914年作为嘉善县商会代表,参加
浙江省赴日本实业观光团,去日本参加“大正博览会”,是
西塘镇上最早走出国门的人。赵先生出生时,清廷被迫宣布立宪,父亲就为他取名为“型”,字“宪初”。型的意思是宪法已有了初步的型了,“宪初”意味着立宪的开始。
赵先生五岁,正逢
辛亥革命,经历的第一次革命行动就是剪辫子,他头上原有三四寸长的辫子被表哥一剪刀给剪掉了,后来母亲给他剃了个光头,他觉得很光荣。1912年他进入苹川小学堂读书,学校由四贤祠改的,是
西塘镇最早的一所小学,学校离他家很近,半年后,学校改为高小,他就到家对面的西塘第一初级小学读书,读了四年后升入高小,校名叫
嘉善县第二高等小学,校址是四贤祠,算是镇上最高学府了。到高小二年级,学校搬到了南栅新址,赵宪初上学要从镇的最北端走到最南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没多久他高小毕业。那时整个嘉善县内没有一所中学,再要升学,就要到外地去。他父亲在上海读书时,知道徐家汇有所很有名气的大学叫南洋公学(即
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有附属中学和小学。父亲要求他到
上海市读中学,考虑到上海的中学程度高、不易被录取,于是先报考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在高小三年级插班重读一年高小,为上中学打好基础。暑期,12岁的赵宪初由父亲陪同来到上海南洋公学附小参加入学考试,被录取。他在附小读了一年,进步很快,主要是算术成绩好。1920年9月,赵先生进入中学,一共读了四年,他在附中时各门功课都很好,毕业时是学校第二名。1924年夏天在
南洋大学附中毕业,升入大学部。当时的南洋大学(后改名为
交通大学)有四个系,一是电机,二是机械,三是土木,四是铁道管理,他数学较好就选择了电机工程系。他在读大三时父亲逝世了,此时他仅21岁,家里有年迈的祖母和母亲,兄弟姐妹六人,大姐已经出嫁,下面还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还在中学读书,开支不少,怎么办呢,贤慧的母亲,很坚强担起了家务,让他读完最后一年。
他是家里的长子,懂得自己的责任,1928年大学毕业的时候,自己知道不适宜做
工程技术工作,在家里管家务既不会,也不甘心。在此前一年
交通大学决定撤销附属小学,改为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刚巧,他的老师
沈同一先生担任了校长,沈校长了解赵宪初,知道他成绩好,想请他去做教师。赵宪初想做教师有寒暑假,可以照顾家庭,就答应了。在暑假收到校长的聘书,要他担任初三、初二的数学和英文课,每周共18课时。从此,他就担任中学教师,在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一干就是七十年,成为他一生工作的唯一单位。用赵宪初的话来说:“我把一生许愿给了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
开始时,他担任初二、初三的数学并兼一部分英语。数学用的是外文课本,他上课很受学生的欢迎,深得校长的信任。1931年他就担任了教务主任,从此,他就成为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教学上的重要骨干。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任副教导主任,1956年担任副校长并被评为一级教师,1963年被评为
上海市超级教师,1978年被评为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1979年任校长,1984年10月上海市人民政府任命赵宪初为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名誉校长,1985年起担任南洋模范中学校友会会长。期间,他还担任过上海
徐汇区副区长、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主任委员。不管地位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他从来没有离开过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在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这块教育园地上默默耕耘了七十年,为
中原地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
1930年农历正月十二,赵先生在
西塘镇结婚。妻子是嘉善
魏塘镇西门的周循箴,比他小三岁。他们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之言的旧式婚配,婚前未见过面,也没通过信,婚礼是当时所谓文明结婚,虽不用红绸裹头面,还是用
花桥镇去
嘉善县迎亲的。结婚后的第十五天,他又回到了
上海市工作,妻子留在
西塘镇家中,通常要一、二个月才请假回去几天。他们虽然素不相识,而且妻子只有高小毕业,文化水平相差较大,但夫妇相处恩爱和谐,相敬如宾,在
西塘镇是有口皆碑的。1939年,因时局较乱,赵宪初奔走多日在上海徐家汇附近的
天平街道怡村租了一间客堂,让妻儿迁居上海,一年半后迁到
华山路上天佑里,住了六年,每逢假期全家回到
西塘镇。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房东的一个女儿从
重庆市回到
上海市要收回房子,于是又搬到天佑里的另一幢石库门房子,这一住就整整住了四十五年。他们结婚以后,先后生了七个孩子,除一个男孩在抗战初期因病夭亡外,还有六人,三男三女,后来大多数都与教育结缘。
南模的三角赵
赵宪初先生曾说自己平生上第一堂课时,心里没底,声音微微发抖,非常紧张,解说教材上的英文绪论,演示例题,布置作业,都有些不自然。下课以后,他问学生“我这样讲课你们懂不懂,”得到的回答是:“你讲得比较清楚”。听到同学们如此回答,他心中一块石头终于落地,对于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他来说,这是多么高的奖赏啊!第一节课就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和鼓励,他觉得很幸运。对于干好教师这个职业也就更有信心了。
从此,他不断地钻研教学艺术,对数学教学规律和方法作了大量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教的“三角”更是一绝,被誉为“三角赵”。
赵先生讲授三角课的情景,至今许多学生心中仍然历历在目。别的的教师讲课总是手持课本,赵先生用的是他自编的书,讲课特别清晰,既生动又有条理,饶有趣味。他讲完后还微笑地看着学生,慈祥的目光是在观察学生的反应,如果学生们点头了就说明学生是听懂了,他上课的时间节奏控制得恰到好处。
赵先生的教学方法是在摸索中发现的。他刚教初二年级数学时,代数和平面几何中公式特别多,同学们记不住,很容易混淆在一起,数学知识逻辑性强,一环扣一环,如果公式不巩固,下面的
数学题就更不容易理解了。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牢记枯燥的数学公式,他动了不少脑筋,他用颇为幽默的语调把一些基础概念和公式讲解得非常清楚、透彻,对必须记住的公式,也不主张死记硬背,他用抑扬顿挫的声调一遍又一遍地带领学生朗读,使学生通过朗读加深记忆。
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方式是
他用快慢高低颇为幽默的
上海方言,慢悠悠地把他念出来:“x等于2a分之负b正负开方b方减4ac”。开始,同学们哄堂大笑,这是什么呀!比上海滑稽戏还要逗乐,说是唱吧,不成曲调,说是念吧,还拖个长腔。他没有笑,更没有批评大家,依然严肃认真地念下去,念到第二遍时,笑的人少了,第三遍时,有人
轻声地跟着他念,第四遍,全班都开口了。对付三角公式,赵宪初更有绝招。他把许多公式连在一起,一念到底,听上去俨然是一首江南小调了。每逢节日联欢,同学们要他表演节目,他就会跳上台去指挥大家一齐念公式。最后,居然那些一听到数学就头疼的同学也能把一连串的公式记得一清二楚。他领头背数学公式的有趣声调,半个多世纪被几代学生所津津乐道。
关于赵宪初先生,还有一则发生在文革期间的轶闻,那是1970年春,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接到市里的通知,说是有一位在美国大学里当教授的南模校友要回到母校看望赵先生,当时赵先生正在接受“监督劳动”,接到上头通知时,他正在操场上用
水泵抽防空洞里的积水,于是立即被叫到办公室突击“解放”。几天后的一个上午,美籍华裔教授南模校友郑绪云先生在有关人员陪同下来到了母校。郑教授见到赵先生后,先是深深一鞠躬,接着就背诵起他在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时赵先生教他的三角公式,然后说:“中学的许多课程我都忘了,唯独赵先生教过的三角方式我记忆犹新”。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样的接待自然十分短促,但影响却很大。此后,这件事在上海教育界广泛流传。
王选院士是著名
计算机专家,
北京大学教授,54届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学生,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说“赵先生上课从来都是笑嘻嘻的,把枯燥的数学讲得生动有趣,他把
俄罗斯教学家罗勃契夫斯基叫做‘萝卜吃死鸡'启发式的教学使我们印象极深。”就这样,他教三角,唱三角,还编著了《高中三角》,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角赵”,在上海名牌中学广为流传。
人格魅力
赵老师微胖,个头不高,脸上笑颜常露,总给学生一种敦厚、善良的印象,穿着一身灰色的中山装,赵老师常说:“我16年做学生,60多年做先生,我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学校这个圈子里度过的,我在学校这个环境里长期生活,体会到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人生观的树立和生活工作等方面的重要影响。而学校的校长,就担负着决定方向和带动全校师生在正确道路上前进的重要责任。”
他1931年任教务主任,安排课程,选择教材,办理考试,计算成绩,处理教学上的偶发事件,历数起来,还真有点婆婆妈妈;但是,他做得津津有味。他从不认为这只是事务性工作,教务工作搞好了,教师的积极性会调动起来,教学秩序就会安定,校风也会淳朴,成绩也会提高,所以学生们不仅知道他的数学课上得最棒,更明白他是位胸纳百川、学识渊博的教务主任。
毕业了,在互诉别绪,挥洒豪情的那一刻,很多学生铭记着赵教务主任的临别赋诗:
家贫无奈做先生,装腔作势论古今;
岁岁旧规送毕业,班班小子变豪英;
喜闻此日皆忠国,愿见他年不害人;
临别千言并一语,有为奋发奔前程。
1956年底他提任副校长之职,做的主要还是教务工作。但是,他主管教务这么多年,有一件事他却历历在目,他把它归到了“失败”的档案里。
大约在1951年,初二年级有一位学生,个性倔强,喜动厌静,一天,又与上课老师闹翻了,教师不得已,把他拉到教导处,要赵宪初处理。赵宪初把学生留在教务处,让老师回到教室里去上课,等老师走了以后,他和颜悦色地向这位学生询问原委,不料这位学生却非常不客气,理由十足,说都是老师不好,他并没有错。赵宪初和他争论一番后,渐渐忍耐不住了,然后只得用老师的威势,强迫他到教师面前承认错误,然后再让他入座上课,待处理妥回到办公室的时候,语文组张老师直言不讳地指出:“老赵,你今天输了,如果,你能够以理服人,声音为什么越来越响呢?”
赵宪初非常感谢张老师的真诚相告,更从这件事中体会到,身为教师,应该理解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用压服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而思想教育不能求立竿见影,必须留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后来,处理类似问题时,再也没有输过。
1979年3月,区教育局正式宣布任命赵宪初为校长,他自然懂得校长对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如果将学校比作一架
钢琴的话,那么校长便是弹奏者,要让千人瞻目的大厅里回荡着和谐、动人的乐曲,需要的东西太多太多了。既要掌握乐谱,又要熟记琴键,既要技法娴熟,又要激情饱满。
1981年起赵先生兼任了
徐汇区副区长,民进中央委员,1988年起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民进上海市委主任委员,社会职务虽多,但他还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教育工作。
1988年,赵宪初积多年之思考,发表了这样的学生观:
如果在中、小学里,各种基本学科,有一个较低的基础要求,同时让所有的同学有时间和精力,在各自个性所长方面,有充分发挥潜力的余地,那么,一方面,读书太苦的情况可以缓解,另一方面,多方面的人才可以出来。
他呼吁,但愿老师高抬贵手,不拘一格育人才,发挥学生的个性,改革考试方法,他主张“多学一些,少考一些”应该提到学校教学改革的日程上来了。
赵宪初在谈到“校长与教育工作”问题时,首先强调“校长要在全校师生的思想品德上起领导和带头作用,为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其次说明“校长应努力成为具有优良素质的人,在全校师生中起表率作用。”赵宪初先生把他认为好校长的领导作风归结为12个字:“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和和气气”——勤恳是立业之本,赵校长喜欢引用
韩愈《进学解》中的一句话:“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老实就是正气,凡事公正,学校才有凝聚力;至于和气,意即以理服人,此为教育的有效方法。
这就是赵宪初先生的人格力量所在。
教师之家
赵宪初的家庭是教师世家,他父亲是
嘉善县教育界新式教育的前辈。六个子女中有四人当教师:大女儿在
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读
高中时参军,复员后考入
东南大学,毕业后在
华东理工大学教书;二女儿赵家瑞从华东大学数学系毕业后,先后在天津化工局中专教书,后调到
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中教书;幼子赵家镐是子承父业出色的一个,1961年上海师院数学系毕业后即在位育中学教数学,曾三次评为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后来当了校长,也是数学特级教师;小女儿赵家瑛华东化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在
葫芦岛市工作,后调至
上海高桥石油化工公司公司
职工大学教
化学。二媳妇在幼儿园,小媳妇在
徐汇区教育学院教政治,还有二个孙子也都是教师。赵家祖孙三代九人从事教育工作,这在上海大都市也不多见。第三代有10人,个个大学毕业,还有硕士、博士。
以赵家人对事业的钻研和专注,无论干什么工作,都会成就非凡,拜读了赵宪初先生写的《一门三代做教师的自白》心中释然,他说:“我觉得这种工作比较单纯,自以为可以胜任,所以就选择了教师工作,做了五年十年,要改行也就困难了,就这么做了一生的教师。子女当中当教师的,一方面是工作分配,另一方面可能也有一点我的影响,一种影响是遗传,我子女的性格,大都和我差不多,愿意勤勤恳恳地工作,能够清清楚楚地讲解,说的好听一点是不慕名利,尽可能与人无争,真正有矛盾的时候,大都愿意退让,吃点小亏,这样做教师是适合的。另一种影响是感染。我虽然没有对子女宣传过做教师工作的重要,但他们从小就看我工作比较平静,有时候也有学生来家里访问,承他们说对我的教学比较满意,他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年长日久,也就认为教师工作有种超凡脱俗的美。”
赵老对家乡是寄于深情的,他夫妇都是
嘉善县人,在家乡居住了20年左右,觉得嘉善西塘离
上海市很近,但嘉善人受上海的海风影响还不很大。嘉善人勤俭朴实,为人忠厚,虽然居住上海已六十多年了,但生活作风、兴趣爱好,基本上还保持着嘉善人的传统。他在九十自述中说:“我们没有忘记嘉善人传给我们勤劳、朴实、谦虚、谨慎的作风。”
1998年4月17日,赵先生因病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赵先生一生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受到了千万学子的敬仰。他为人朴实谦虚,实事求是,他的一生,正如他的自勉所说的“终日忙忙,不甘碌碌,常年辛辛,不觉苦苦”,他的风范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