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世界(英语:Possible world)的概念在哲学和逻辑中用于表达模态断言。在哲学中,术语“模态”涵盖了诸如“可能性”“必然性”“
偶然性”等观念。虽然在当代哲学讨论中,尤其是英语世界中,对可能世界的探讨非常普遍,但也存在着广泛的争议。
可能世界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他认为可能世界是
雅威思想中的构想,并以此论证我们所处的实际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然而,这一理念也在Lucretius、Averroes和John Duns Scotus的作品中有所体现。Saul Kripke是将此概念引入现代哲学的先驱人物。
可能世界语义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最初由Saul Kripke及其同事在1950年代提出。在此基础上,可能世界被用于为模态逻辑中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断言提供语义。在模态逻辑中,“可能的”陈述被认为是至少在一个可能世界中为真;而“必然的”陈述则是在所有可能世界中均为真。“真实的”陈述至少在当前世界即实际世界中为真。值得注意的是,Kripke语义不仅限于真势模态,也不一定假设模态
现实主义。
自1960年代以来,“可能世界”已成为许多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David Lewis和Robert Stalnaker提出的反事实条件分析,尤其依赖于“临近的可能世界”。在这种分析中,当讨论某个条件成立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时,其真实性取决于具有这些条件的最接近的可能世界(或最接近的可能世界的集合)。可能世界W1在R方面的邻近程度决定了它与其他可能世界W2的关系。如果在最接近的真实世界的某些世界中,George Bush和Al Gore均未担任总统,则相应的反事实断言就是虚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