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来,男,1965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应用中心主任,
嫦娥六号探测器任务副总设计师。
李春来于1985年从
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毕业,1985年7月,李春来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工作。1988年8月,他在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并毕业留所工作。1995年2月至9月和1998年2月至8月,李春来前往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矿物室工作。2002年1月从
中国科学院星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调入国家天文台工作,后担任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探月工程二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等职务。2013年6月,李春来受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2020年10月免去该职务,保留副局级。2022年10月,李春来与刘建军领导的研究团队证明了嫦娥五号月壤的光谱特征主要是由其富含的富铁高钙
辉石引起。2024年6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李春来就
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采集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介绍。
人物经历
1985年,李春来从
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毕业。毕业后1985年7月,李春来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矿产地质研究院工作。1988年8月,他在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并毕业留所工作,历任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天体化学室室主任、
遥感中心主任,期间在1991年8月任助理研究员,1993年10月任副研究员,1995年10月任研究员。1995年2月至9月和1998年2月至8月,李春来前往
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矿物室工作。
2002年1月从中科院地球化学所调入国家天文台工作,后担任国家天文台台长助理,月球与深空探测科学应用中心主任,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副总指挥,探月工程二期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探月三期工程副总设计师兼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兼任
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副总工程师。2013年6月,李春来受任国家天文台副台长。2019年5月16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该台研究员李春来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
嫦娥四号探测器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存在以
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并在当日将这一重大发现在线发布于国际学术期刊《
自然》(Nature)。2020年10月,国家天文台召开新一届领导班子宣布大会,宣布免去
郝晋新、李春来、
薛随建副台长职务,保留副局级。
2022年10月,李春来与刘建军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将月球返回样品的实验室光谱、X射线
衍射和电子探针分析结果与以往获取的月球样品进行对比,证明嫦娥五号月壤的光谱特征主要是由其富含的富铁高钙
辉石引起的,而非此前
遥感探测推断的
橄榄石富集。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
自然-通讯》杂志。2024年6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李春来就
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采集物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介绍。
个人生活
李春来的妻子原来是
贵州省环保局的公务员。2000年,李春来调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后,妻子就辞掉了自己的工作,陪他来到了北京。两人有一个女儿。
研究方向
李春来多年来一直从事
地球化学和天体化学研究,主要为天体化学、月球探测和月球科学、
行星科学与比较行星学、陨石学、空间碎片与
撞击事件、行星
遥感领域;对月球探测的科学和应用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科学目标、有效载荷需求与配置、地面应用与研究技术等。
主要成就
李春来在陨石学、撞击事件和空间碎片等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
嫦娥工程探测科学数据的接收、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和科学研究,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和合写专著5部。李春来先后主持和参与了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中科院重点基金、创新工程重点项目和开放实验室基金课题。
1994年,李春来开始参加月球探测论证,对月球探测的科学和应用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有效载荷需求和工程总体方案的研究与论证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技术负责人和主要工程指挥,完成了中国第一个月球和深空探测地面应用系统的设计、研制、建设,并成功运行,圆满执行探月工程多项任务。
发现并研究了澳亚群微玻璃陨石
李春来在中国黄土
地层中首次发现并系统研究了澳亚群微玻璃陨石,并在地外
撞击事件的古气候效应研究方面做出了贡献。玻璃陨石科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自60年代中期第一次发现微玻璃陨石以来,微玻璃陨石的工作一直是以深海岩芯为对象,李春来的研究是第一次在大大陆
沉积物--黄土中发现较大粒级的微玻璃陨石:得到了大陆沉积物中微玻璃陨石的第一批化学成分数据,并成功地用单颗微玻璃陨石进行了仪器中子活化分析。
李春来该项研究证明,黄土是撞击事件形成的熔融球粒的良好存储体,为天体化学,尤其是撞击事件的研究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微玻璃
石陨石是玻璃陨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就数量还是豆量而言,微玻璃陨石都远远多于地表找到的玻璃陨石。因此,微玻璃陨石更能反映玻璃陨石群和
撞击事件的原貌,但是以往的所有关于玻璃陨石的成因理论都没考虑微玻璃陨石这一主要组成部分。澳·亚群(微)玻璃陨石是迄今发现的最年轻、分布最广、成分最复杂、争论最多的玻璃陨石群,对其成因,尤其是母源成分一直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黄土上中0.7Ma附近微玻璃陨石的发现和研究,对了解澳·亚群(微)玻璃陨石的分布范围、成分、源区特点及其成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专利成果
仅展示部分,以上资料参考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李春来撰写(合著)《空间化学》《
嫦娥一号全月球影像图集》等专著5部。
发表论文
仅展示部分,以上资料参考
社会职务
人才培养
招生指导
李春来招收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主要研究方向:月球科学,月球地质,
行星遥感与空间信息系统,月球探测技术,
天体化学和陨石学,行星遥感数据处理。
指导学生
仅展示部分,以上资料参考
获奖记录
以上资料参考
相关事件
2024年6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探月工程
嫦娥六号探测器任务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李春来介绍到,嫦娥六号采集的月球背面样品的矿物和化学成分可能与正面样品有很大的差别。“南极-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大、最深、最古老的撞击盆地,研究这里的地质构造、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有助于了解月球,甚至
地球早期的地质演化历史。嫦娥六号首次实现了月球背面的样品采集,有望为完整了解月球提供机会。“南极-艾特肯”盆地内采集的样品还可能含有月球深部物质,将为研究月球内部成分和演化提供宝贵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