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启文自幼生活在以竹器制作而闻名的二里坡村,他的父亲吕家松是一名技艺高超的竹器工匠。吕启文9岁时便跟随父亲学习竹器编织技艺,三年后已经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竹器制品。到了12岁,他已经可以独自制作并销售家用竹器。
1965年,吕启文在一次编竹器的过程中发现了
清代篾匠李大福留下的一个带有“福”字的小簸箕,这激发了他的灵感,促使他在竹器上尝试编字和绘画。尽管当时他已经步入中年,但这件作品成为了他探索竹器编织艺术的起点。通过不懈的研究和实践,吕启文掌握了多种竹器编织技巧,并创造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竹制艺术品。
吕启文在其55年的职业生涯中共创作了超过1000件作品,其中包括《毛泽东韶山》《北京天安门》《南京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鲤鱼跳龙门》《鄂西巴东景》《仙女散花篮》《龙凤呈祥》等一系列代表作。他还计划将毛泽东的39首诗词全部用半甲骨篆体编成一部竹书,目前已完成了其中的《沁园春·长沙》两幅作品。
吕启文现在主要在家从事竹器工艺加工工作,尽管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他感到满意的是自己的手艺得到了传承。他的女儿和女婿继承了他的事业,妻子也能熟练地制作竹器,同时他还教授了40多名学生,致力于让这项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和发展。
吕启文作为一位民间艺术家,对当地的
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传统的竹器编织技术,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艺术创造力,使这些作品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