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丰顺县汤南镇,每逢嫁娶、生日、弥月、乔迁等喜庆宴会,都少不了一道菜——
福建炒面线。这种面食,便是当地的特产——汤南手工面线。长期以来,汤南手工面线以精湛的制作工艺、独特的口味和深长的寓意,深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群众所喜爱。
汤南面线 于
清代年间传到汤南镇,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汤南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历史上曾是小麦高产区,出产的小麦
蛋白质含量高,有“乌金麦”之称,是制作
手工面线的理想原料。这是手工面线在汤南得以流传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手工面线制作流程繁复,在机械未得到广泛应用以前,每个程序都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作量大,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而
汤南镇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较多,这就为手工面线的发展提供了劳力保障。
最初,汤南手工面线多出现在大户人家的寿宴上。后来,因为面线条形细而长,寓意“长命百岁”、“长长久久”等,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故慢慢成了当地群众日常喜爱的一种食品和各种喜庆宴会的必备菜肴。
汤南手工面线的主要原料是面粉、水、食盐和食用油。面粉以
高筋面粉为佳,其原理是利用高筋面粉中的
蛋白质产生筋度,制作成具有很强韧性的
面筋,再以 抽拉的方式,将面筋拉制成面线。这也是面线与
面条最大的不同点。在制作面线的过程中,必须加入适量的盐和油,其作用是增加面团的韧性、弹性和熟成度,使面能拉得更细更长。加盐同时可防止面线发霉,这就赋予了
手工面线独特的口味——咸味。
一直以来,汤南手工面线秉承着传统扎实的手工制面技术。其制作过程,要充分运用“搓”、“揉”、“捏”、“挤”、“压”、“拉”、“甩”等精湛手法,经过 揉面、割面、搓面、上面杆、拉面、醒面、抽面、甩面、晒面、
挂面、 ■面、
蒸面等 10多道程序精心制作。曾有一副对联贴切地道出了汤南手工面线的制作工艺,“金梭玉帛”、“牵丝如缕”,横批:“巧夺天工”。
汤南手工面线的制作,首先是以
高筋面粉加入适量盐水,用手工揉制成面团。然后将面团分割,用力 甩成条状,再在洒有 木茨粉的面线筐上反复搓揉成 细圆条状。将 细圆
面条以 倒8字形环绕在 两根面杆上,洒上 木茨粉,由两人各握一端,将面条稍微拉长,再沾些 木茨粉,静置在面柜上进行“醒面”。一段时间后,原本两竹竿间的面线就会变长。将经过两次以上“醒面”的 面线取出,插在专门拉面的架子上即可开始拉面。拉面线要讲究巧劲,运用“拉”、“甩”、“扯”、“拖”、“弹”等功夫,将面线拉得越细越长越好,一般可以拉出大概2—3米。面线拉好后,需要拿到室外晒干。将晒干的面线对折,扭断面头,便做成了嫩滑可口的 白面线。将白面线放入炉灶内蒸一段时间,待面线慢慢由 白变红,再取出放凉,扎成小束包装。至此,面线才算制作完成。
汤南面线,可煮可炒可溜,食法多样,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但是,由于汤南面线一直采用传统的手工制面技术,从
团面到包装,无不是手工完成的,制作繁复,产量不大,利润不高,一度出现生产减少的趋势。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面制品的需求增大,汤南手工面线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喜爱,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产品除了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
揭阳市、
广州市、深圳等地,成为当地一大特色产业。目前,该镇共有
手工面线作坊60多家,主要集中在隆烟村和新铺村。隆烟村的
龙蟠科技是一个有110多户700多人的自然村,目前共有手工面线作坊28家,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手工面线专业村。罗秋发是当地一名手工面线专业户,从事手工面线生产已有20多年。他介绍说,龙蟠每年约可生产手工面线100万公斤,仅此一项,村民每年可收入40多万元。许多面线人家因此脱了贫,发了家,日子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