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玉(Plum blossom Jade)是一种由深色的基质与色彩斑斓的杏仁体组成的杏仁状安山岩,因玉石表面呈现梅花状图案而得名,又因主要产于汝州,故又称汝玉、汝石。
梅花玉主要产于河南、内蒙古、江西及西藏等地,主要化学成分是SiO₂和Al₂O₃,同时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玻璃至油脂般的光泽,摩氏硬度介于5至7之间,具有独特的杏仁状构造。其形成是复杂地质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火山喷发出的炽热岩浆遇冷后凝固成气孔状安山岩,随后又被地质力量挤压产生裂隙,被多种矿物充填形成花朵图案;再经地壳运动的断裂与重塑,黄铁矿填充其间,最终形成了具有梅花枝状图案的独特玉石。依据其花型与色彩的差异,梅花玉被细化为绿梅、红梅、彩梅等多个品种,现在主要用于文房及生活艺术制品,如茶具、手镯等,一部分作观赏石。
梅花玉作为中国历史名玉,其开采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商周,曾作为珍贵装饰品并在东汉时期达到鼎盛,被
刘秀誉为“国宝”。然而,其后梅花玉在历史长河中一度失传,直至近现代才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1988年国际象棋大赛奖杯和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奖杯,均使用了梅花玉作为制作材料。梅花玉酒瓶,被中国礼宾司选定为赠予外国领导人的国礼——杜康酒的专属装瓶。
名称由来
梅花玉,在地质学上被称为杏仁状安山岩,其表面布满白、黄、粉红、绿等色彩的花纹,形似梅花,故得名“梅花玉”。又因产自河南汝州,亦名汝玉或汝石。
历史
梅花玉是中国历史名玉,其开发利用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遗址中,就发掘出了以梅花玉雕琢而成的装饰品。梅花玉的地位在东汉达到鼎盛,汉光武帝刘秀将其称为“国宝”。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著作《水经注》中,亦记载了梅花玉产地及其特性:“紫罗南十里有玉床,阔两百丈,有玉缜密,散见梅花,曰宝玉”。紫罗是汝阳一山名,是梅花玉产地。清代《直隶汝州志》亦提及:“汝州有三宝:汝瓷、汝玉、汝帖。”“汝玉”即梅花玉。
但是,梅花玉却曾一度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直到近现代,才重归人们的视野。1983年,
河南省地质局在
汝南县上店镇重新发现了梅花玉矿体。1988年国际象棋大赛奖杯和1990年第11届亚运会奖杯,均采用了梅花玉作为制作材料。2014年,梅花玉在
三门峡市卢氏县沙河乡再度被发现。梅花玉酒瓶,也已被中国礼宾司定为馈赠外国领导人礼品杜康酒的装瓶。
主要特性
矿物组成
梅花玉,是由深色基质与彩色杏仁体共同组成的杏仁状安山岩,大部分杏仁体的边缘可见黄色或白色环带。其中,深色基质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以及玻璃质等矿物组成。彩色杏仁体,则主要由石英、钾长石、绿帘石、方解石、绿泥石、磁铁矿、赤铁矿等多种矿物组成。
材料性质
形成原因
梅花玉的形成,是一个多阶段复杂地质活动互相作用的结果。梅花玉,在地质学中属于“安山岩”,是火山爆发时,地心深处的炽热岩浆,喷涌至地表遇冷后凝固而成的产物。安山岩浆喷出地表时,其中的挥发性成分逸散后,留下圆形、椭圆形乃至不规则的空洞,形成了气孔状安山岩。这些固态的气孔状安山岩又受到地质力量的挤压与作用,产生了细微破碎裂隙,而这些气孔和裂隙又被石英、钾长石、绿帘石、方解石、绿泥石、磁铁矿、赤铁矿等多种矿物充填,从而形成了花朵图案。同时,地壳运动又使得这些安山岩又经历了断裂与重塑,形成许多纵横交错的裂纹,这些裂纹又被金黄色的黄铁矿充填,于是便形成了类似梅枝那样的金色枝条。
分布区域
梅花玉是中国独有的玉石,主要产于河南、内蒙古、江西及西藏等地。河南的梅花玉,主要产于汝阳,集中在温泉广成河(牛涧河)入汝口以东至纸坊黄涧河入汝口以西之间。这里不仅是梅花玉的主要产地,更是汇聚了品种最为繁多、花色最为丰富、块头最为硕大、质地最为坚硬的梅花玉珍品。内蒙古的梅花石,主要分布在锡林郭勒盟大兴安岭的上侏罗统酸性火山岩(球粒流纹岩或石泡流纹岩)中。江西的梅花玉,主要产于上饶地区。西藏的梅花玉,主要产于日喀则。
分类
梅花玉所呈现的颜色与其杏仁体内充填矿物有关,按照其形成花型及颜色特征分为不同类型。
绿梅
这类梅花玉的杏仁体的充填矿物为绿帘石、绿辉石等,故呈现出绿色的“梅花”图案或绿色的“叶片状”图案,配以白色、金色或青色的枝丫,是比较传统的梅花玉类型,产量比较丰富。
红梅
这类梅花玉的杏仁体,被富含铁的矿物所充填,这些矿物使得玉的表面主要显现出红色“梅花”图案,而梅花的枝干部分则为白色与金色等色泽。
粉梅
这类梅花玉的杏仁体空隙,多被钾长石、石英等矿物所填充,使得玉石呈现出粉色的“梅花”图案,但较缺少“梅花”的枝干。
冰梅
这类梅花玉的杏仁体被石英与方解石等矿物所充填,使得整体主要展现出清新雅致的白色“梅花”图案,而它们的枝干部分则相对较少见。
腊梅
这类梅花玉的杏仁体多被绿泥石等矿物所填充,这使得其主要呈现出黄色“梅花”图案,而相比之下,“梅花”的枝干部分则显得较为稀少。
金梅
这类梅花玉密布着细小而紧凑的杏仁状气孔,这些气孔在被矿物填充后,玉石表面呈现出一种宛如玫瑰金般的“梅花”图案。这些“梅花”形态各异,多数呈现出拉长的树枝状或不规则状。
彩梅
这类梅花玉的表面由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色彩的杏仁体交织而成,这些色彩斑斓的杏仁体共同构成了绚丽的彩色“梅花”图案。
应用价值
梅花玉主要用于文房及生活艺术制品,一部分作观赏石。
仿古件:如鼎、炉、熏、樽、瓶等;
动物类:如狮、虎、鹰、鱼等;
生活用品类:如餐具、茶具、酒具等。
配饰类:如手镯、手牌、胸坠、耳饰、指环等。
观赏石:一部分梅花玉被保留其原始风貌,作为观赏石供人欣赏。
其他:梅花玉还被广泛应用于文房四宝、体育用品、骨灰盒等多个领域。
人工优化
梅花玉的优化处理主要有充填和染色处理两种手段。
具体而言,是用无色油、蜡或用少量树脂充填梅花玉的缝隙,提升其外观美感,增强其耐久性;针对那些孔隙丰富、裂隙较多的梅花玉,还会采用灌注技术,使用包括人工树脂在内的多种固化材料,深入渗透并固化这些缺陷区域。在必要时,还会结合染色工艺,通过向玉石内部注入颜色物质,来改变其原有的色彩或增强色彩效果。
在鉴别梅花玉是否经过人工优化处理时,借助放大检查,可以发现充填部分的表面光泽与主体玉石的自然光泽存在差异,充填处可见气泡。在长、短波紫外光下,充填部分往往会呈现出与主体玉石不同的荧光反应。利用红外光谱测试进行鉴别也是一个有效方法,可以检测出充填物特有的红外吸收谱带。也可以通过发光图像分析(如紫外荧光观察仪等)观察到充填物分布状态。
至于染色处理的鉴别,借助放大检查,可见染色处理的梅花玉的颜色分布往往呈现出不自然的均匀性缺失,特别是在裂隙、颗粒间隙或是表面凹陷处,会形成明显的颜色堆积现象。
相关文化
汝石,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见证,其发掘与赏玩的历史十分悠久。早在商周时期的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已从中发掘出以梅花玉雕琢而成的装饰品。据称,东汉光武帝刘秀曾避难于汝河岸边石洞中,忽见洞中岩石奇珍,赞其为“国宝”。自此汝石名声大震,吸引了众多奇石爱好者的目光,形成了绵延不断的汝石文化,吸引着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不少诗篇。
如唐代诗人孟郊在《汝州陆中丞席喜张从事至同赋十韵》写道:“汝石无浊波,汝岭多奇石。大贤为此郡,佳士来如鲫。”清代的孙灏也在《汝州三宝》诗中写道:“钓竿欲试珊瑚赤,玉水方流辉蕴石。石不能言渊底沉。晶莹谁谴登瑶席。汝波泠泠澈骨清,汝石文章五色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