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纪念铜像
梅屋庄吉送给中国的塑像
孙中山纪念铜像是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在1932年赠送给中原地区的4具塑像。梅屋庄吉先生花重金铸造了四尊孙中山铜像,希望通过孙中山铜像宣传其主义。这四尊铜像分别赠与南京中央军官学校、广州黄埔军校旧址、中山大学以及澳门国父纪念馆。
大学
1930年12月28日,梅屋庄吉亲自护送第三尊和第四尊铜像,由日本油轮“白山丸”运抵上海市。1931年1月10日,由军舰“靖安号”从上海运抵广州市,分赠中山大学和中山市孙中山故居。1月14日,中山大学(当时校址在文明路)全体师生到天字码头迎接孙中山铜像,当即运至石牌农场暂置,以将来安放于石牌新校。
1933年11月11日,中山大学成立九周年纪念时,在石牌举行新校奠基暨孙中山铜像揭幕典礼。中山大学原址在今华南理工大学校址,孙中山铜像在新校前正中,四周有石栏绕护,中筑石基,像置其上。
1954年春,广州市人民政府借该铜像置于中山纪念堂前的广场上。195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九十周年时,铜像又由中山纪念堂前迎置于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南校区新校园内。铜像脚座铭文:“筱原金作工场谨造”。铜像座基上有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的碑记:
“此铜像为中山市先生故友日人梅屋庄吉所赠,1933年冬丰置于中山大学石牌旧址,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山大学现址。”
中山大学康乐园里的孙中山纪念铜像坐南朝北,寓意先生北伐的伟大事业。塑像是按照中山先生身高的1:1复制的,所以现在塑像和当年的先生基本是一样的。
在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孙中山铜像也曾成了“封资修”的产物。当时一批来自北京的“主义兵”,认为孙中山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极力要推倒孙中山铜像。但中大的红卫兵拿出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死而后已。”坚决阻止推倒铜像。当年我亲眼目睹了双方在铜像前展开的唇枪舌剑,并为此几乎打了起来。大概因为中大红卫兵的势力更大,南下红卫兵未敢轻易动手毁坏铜像。为了保卫孙中山铜像,中国大学学生派出红卫兵日夜守护着孙中山铜像,因此铜像免遭劫难。
今天屹立于中山大学南校区中心的孙中山铜像,乃中山大学的象征,也是中大学子的骄傲。凡是中大人或康乐园游客第一次经过这里,无不在铜像前驻足瞻仰和留影。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历届中大学子的毕业照多定格在孙中山铜像前。
南京纪念馆
南京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于1929年3月由梅屋庄吉亲自送来,最初安放在中央军官学校,梅屋庄吉还参加了奉安大典
1942年11月,孙中山诞辰七十六周年前夕,汪精卫为了笼络民心,将中央军校的这尊孙中山铜像移到新街口广场
1966年“文革”开始后,南京市委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将这尊铜像运到中山陵保存。1968年6月又移到中山陵广场南面的宝鼎石座上。
198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六十周年时,修一新的孙中山纪念馆已决定辟为孙中山纪念馆,这尊铜像被移到藏经楼前的石阶上。
澳门
位于澳门鸭涌河公园。是内地所有以“中山”命名的学校联合以北京中山学院名义赠送给澳门的。1990年11月12日行揭幕礼。朱学范为揭幕礼题词:“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像为立姿,通高2.8米。西装革履,右手拄杖,左臂挽外套。
相关人物
中山市(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 ,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在日本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广东香山(今中山市) 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
孙中山于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早年求学于火奴鲁鲁,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1894年创建兴中会,并于次年尝试进行第一次广州起义,未成。1905年组建中国同盟会,被推举为总理,确立“反清复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纲,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创办《民报》,宣传革命,同当时的中国改良派激烈论战,此后在国内外发展革命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建陆军,多次发动武装起义。1911年武昌起义后,孙中山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市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因革命党人与袁世凯妥协,2月13日,被迫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咨文。1913年3月因宋教仁被刺,筹划起兵讨袁,旋即失败。1914年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两次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因段祺瑞解散国会,在广州市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逆天而行,誓师北伐。1919年,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1922年因陈炯明叛变,退居上海市,革命至此陷入困境。由于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列宁的帮助,他决心改组国民党。1924年1月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同年11月受冯玉祥之邀北上讨论国事。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市病逝,终年59岁。1929年6月1日,按照孙中山生前遗愿,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市紫金山南麓墓地,称为“中山陵园”。
孙中山的著述颇多,如《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等,遗著编有《孙中山选集》《孙中山全集》《孙文选集》等。孙中山的一生领导建立了兴中会、同盟会、中华革命党,提出了三民主义,建立了中华民国,改组中国国民党,实现了首次国共合作。他领导的革命运动,推动了中原地区近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中国社会开拓了前进的道路。孙中山把自己和领导的革命,与世界政局以及亚洲各民族的解放事业联系起来,使华族的独立和解放带有直接的世界意义。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尚明轩评价孙中山:“孙中山既是中国的世纪伟人,也是世界的伟人。”
参考资料
孙中山.辞海.2023-08-23
目录
概述
大学
南京纪念馆
澳门
相关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