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辅(1117-1123年)是
完颜阿骨打完颜阿骨打的第二个年号,使用时间共计七年。1117年1月5日,
完颜晟及群臣为阿骨打上尊号称大圣皇帝,并将阴历第二年(1117年)改为天辅元年。
天辅七年八月戊申日(公元1123年9月19日),金太祖驾崩;九月丙辰日(9月27日),吴乞买即皇帝位,为金太宗;丙寅日(10月7日),大赦中外,改天辅七年为天会元年。
纪年
同期存在的其他政权年号
中国
政和(1111年-1118年):北宋—宋徽宗赵佶之年号
重和(1118年-1119年):北宋—宋徽宗赵佶之年号
宣和(1119年-1125年):北宋—宋徽宗赵佶之年号
天庆(1111年-1120年):辽—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之年号
保大(1121年-1125年):辽—辽天祚帝耶律延禧之年号
建福(1122年):北辽—辽宣宗耶律淳之年号
德兴(1122年):北辽—德妃萧普贤女之年号
神历(1123年):西北辽—梁王耶律雅里之年号
天复(1123年):奚—回离保之年号
天嗣(1123年):奚—萧干之年号
雍宁(1114年-1118年):西夏—夏崇宗李乾顺之年号
元德(1119年-1127年):西夏—夏崇宗李乾顺之年号
文治(1110年-1121年):大理—段正严之年号
嘉永(1122年-1128年):大理—段正严之年号
越南
会祥大庆(1110年-1119年):李朝—李乾德之年号
天符睿武(1120年-1126年):李朝—李乾德之年号
日本
永久(1113年-1118年):鸟羽天皇之年号
元永(1118年-1120年):鸟羽天皇之年号
保安(1120年-1124年):鸟羽天皇与崇德天皇之年号
大事记
天辅元年(1117年),国论昃勃极烈完颜杲(斜也)领金军一万攻取泰州。斡鲁古等攻占显州。乾、懿、豪、徽、成、川、惠等州相继投降。而宋朝也密派使臣到金营,约夹攻辽朝。
天辅二年(1118年)至天辅三年(1119年)间,阿骨打一面休整军队,一面与辽议和,辽金使者往来十余次。天辅三年(1119年)六月,辽太傅习泥烈奉册玺来,封阿骨打为“东怀国皇帝”,阿骨打不允,对群臣说:“辽人屡败,遣使求和,只饰虚辞,作为缓兵之计,当议进讨。”于是谈判破裂,战端再起。
天辅四年(1120年)四月,金军向辽上京进发,命辽使习泥烈、宋使赵良嗣(即马植)随行。金军抵上京城下,阿骨打亲自督战。早晨发动进攻,不到中午,即攻下上京城。辽上京留守挞不野投降。天祚帝逃往辽西京(今山西大同)。金军胜利班师。此时,辽朝疆土,已被金军攻占过半。同年,阿骨打与宋朝缔结“海上之盟”,议定金宋夹击辽朝。
天辅五年(1121年),辽都统耶律余睹来降。阿骨打从而进一步得知辽国内部空虚,于是决定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伐辽战役。他以斜也为内外诸军都统。以完颜昱(劾者弟、劾孙之子)、完颜宗翰(撒改长子)、完颜宗干(阿骨打庶长子)、完颜宗望(阿骨打次子)为副,统领大军发起进攻。阿骨打下诏说:“辽政不纲,人神共弃。今欲中外一统,故命汝率大军以行讨伐。”明确把夺取辽朝领土,作为这次作战的目标。
天辅六年(1122年)正月,斜也攻下辽中京(今赤峰宁城大名城),进据泽州,天祚帝逃往鸳鸯泊。斜也和宗翰分道向鸳鸯泊进击。天祚帝逃往西京。四月,金军攻占西京,进而招降天德、云内、宁边、东胜等州。天祚帝逃入阴山。金军大胜,斜也命宗望向阿骨打报捷,朝中设宴庆贺。
天辅六年六月初一,阿骨打亲自领兵自上京出发,追击天祚帝,以谙班勃极烈吴乞买监国。八月,阿骨打得知天祚帝在大渔泺(又作大鱼泺,今内蒙古镶黄旗西南)后,亲率精兵一万前去袭击。斜也、宗望等率先锋四千人昼夜行军,在石辇驿(今大同西北)追及天祚帝。先抵达辽军营寨的金军千余人与正修营垒的三万五千名辽军短兵相接。天祚帝见金军人少,料其必败,便与妃嫔登高坡观战。宗望见势,以骑兵直袭天祚帝,致其大惊而逃,辽兵大溃。归化、奉圣二州相继投降。阿骨打率军到奉圣州。蔚州辽臣也来降附。
天辅六年十二月,阿骨打统率宗望、娄室等部分路出得胜口与居庸关,向燕京(辽南京,今北京市)进发。这时,宋军自燕京南路配合攻辽。燕京的北辽朝廷中,皇帝耶律淳已死,其妻萧德妃出逃。左企弓、虞仲文等汉臣开城门降金。阿骨打进入燕京城,接受官员们的朝贺。至此辽朝五京俱陷,辽政权迅速瓦解。
天辅七年(1123年),金军将燕地的金帛、豪族、工匠、民户席卷掳掠一空,随后阿骨打按照和宋朝约定的条件,将燕京六州之地分给宋朝。他命斡鲁、宗望等继续追击天祚帝,自己领兵回师。六月十五日,阿骨打病重,启程返回上京。二十八日,到达斡独山驿,派人召吴乞买前来。八月十五日,抵达浑河北,吴乞买率宗室百官上谒。同月二十八日(9月19日),阿骨打在“部堵泺西行宫”(后人推断此地在浑河以北、黄龙府以东)崩逝(关于阿骨打的具体去世时间,也有五月、六月之说),享年五十六岁。九月,吴乞买即皇位,是为金太宗。同月,阿骨打的棺椁被运送回上京,葬于宫城(时称“御寨”)西南,建宁神殿。后两度改葬,最终葬于大房山,陵寝称睿陵(详见“后世纪念-陵寝”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