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丝黄是
英国作家李察·梅臣(Richard Mason)1957年出版的一本英文爱情小说《
苏丝黄的世界》(The World of Suzie Wong)中的虚构人物,1960年被好莱坞拍成电影。主演是威廉·霍顿和
关南施NancyKwan。苏丝黄代表着上世纪
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种独有的风情——帆船、长衫、东方善良的妓女与中西文化的交汇点。苏丝黄身穿
旗袍,长发披肩的东方女子形象,深入全球影迷人心,因为这出好莱坞电影,全世界认识到香港的面貌。
内容简介
剧情是一个发生在50年代,中西文化交汇的香港,西方男人与东方女孩的爱情故事:
英国画家Robert在香港天星小轮上认识了迷人的苏丝黄,这位华裔女子自称是个出身上流社会的千金小姐(Mei Ling),然而Robert却在无意中发现苏丝是个妓女…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之所以风靡至今,是因为它反映了整个50年代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特质:半唐番文化开始盛行,和东方女孩既愚昧、虚荣,又热情、纯真、善良的性格特点。
历史背景:
那个时候,
中华民国二战胜利,
国共内战已经开始,大量赤贫的人没有工作,数以万计的人为了逃避新成立的共产党政府从中国大陆逃到香港,人口问题变得更复杂,香港人口从1947年的175万,至1950年代中期,激增至220万。大量的难民与西方绅士共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一半是中的、一半是西的、一半是先进的、一半是落后的。红灯区里,到处是西方大兵与讲着不地道英文的中国妓女… …在这样的环境里,诞生了许许多多像苏丝黄和Robert一样,中西结合的爱情故事。
人物介绍
导演Richard Quine是美国人,西方人对东方女孩普遍是抱有成见的,比如愚昧、无知、落后、造假(撒谎)、虚荣、贪婪,这些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呼应。苏丝黄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人物:
1. 自卑、虚荣。苏丝黄生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贫民区,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只能靠做妓女维持生计。她很自卑,怕被别人瞧不起,但在她的内心,却幻想着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有钱、有地位、处女,当然,还有一个深爱自己的男人。她常把这个虚幻与真实混淆起来,她会对陌生人吹嘘I am a rich girl, my father is a very rich man,会说I am virgin,还和好姐妹吹嘘目前的男友He is mad for me.这样自卑、虚荣的心理,让她不得不经常撒谎,找到各种冠冕的理由来掩饰内心的空虚,永远没人知道她的行踪,就连最好的姐妹都不清楚她的住处。
2. 肤浅、愚昧。没见过高雅的艺术,没进过高档西餐厅,她的视角只能停留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贫民区。品位与价钱无关,花了几十
港元,也只能买回西方妓女的
旗袍和行头,她无法体会Robert喜欢她的正是东方女孩独具的魅力。同样,她也无法理解Robert花钱雇佣她,只让她pose做绘画模特,不用上床。酒吧里的士兵和水手,从来不是这样。给儿子烧祭物的时候,她想让Robert给他寄去一封介绍信,她天真的以为:“介绍信”是一种可以随便出入各种高档场所的通行证,有了它,儿子就不会迷路了。
当然,东方女孩也有吸引西方人的品质,除了独特的东方美,还有真诚、热情和朴实,让但凡一个和中国女孩真正接触过的西方人都不会忘记:
3. 聪明、自信、热情。没有人教,连汉字都不认识,却可以用
英语与西方人自由表达、交谈,虽然动词永远都没有时态和人称的
变位,系表结构永远没有BE动词,但这并不影响。她会跳各种西方
交谊舞,永远是酒吧里最Popular的女孩。她会揣测人心,想得到一个男人首先要拒绝他。因着年轻、美丽和小聪明,她相信任何一个男人都会轻易爱上她,因此,不像多数东方女孩的内敛,她会主动和西方男人搭讪、调情、热舞。
4. 善良、纯真。在那个年代,妓女赚钱并不容易,许多士兵、水手并不给钱,甚至打她,和她要钱。像苏丝黄这样的妓女,被欺骗过无数次;但就像她对自己的幻想一样,她仍然相信爱情,所以当Robert绘画需要资金时,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了留给孩子的全部抚养费,让Robert非常感动。
影片最后,虽然孩子没有救回来,但Robert和苏丝黄最终走到一起了,冲破肤色、阶级、年龄、经历的限制。
在线观看视频:
作者简介
苏丝黄。
30岁,在北京。
曾出版过个人时政文化评论集、合作采访集和畅销书。代表作品:《
苏丝黄的世界》。
自2003年起先后在《
经济观察报》、《ET卫视周刊》和《
上海壹周》上开设苏丝黄专栏,并在集体博客“思维的乐趣”上拥有个人网页。有大约两年时间,依然有读者疑惑苏丝黄究竟是男是女。
苏丝黄的专栏被许多读者称为中国版的《欲望都市》,然而
北京市和
纽约毕竟大有不同……
苏丝黄取名“苏丝黄”的缘由:
“在一个春天的下午,我对生活版的编辑、我当时的生活导师和密友说:‘我写一个这样的专栏吧。’然后苏丝黄这个名字就脱口而出,它的节奏和音韵似乎打开了看不见的禁,有点风骚俏丽和嘻哈胡闹的意思。至那部电影,今天已经可以当成笑话看了。”苏丝黄的专栏被许多读者称为中国版的《欲望都市》,然而北京和纽约毕竟大有不同……
Susie wong(苏丝黄)这个笔名和1960年那部
美国烂片没有关系。它只是一时心血来潮时的随口一说,和这个专栏的诞生一样匆忙草率。当时,我醉心于让自己的名字填满整个报纸,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而且最后一版编辑们是那么纵容和善良,不仅忍受我的
涂鸦,而且在我的再三恳求下,尽可能地在生活上教我腐化堕落。